網頁

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以文化為底蘊 GCP的清富思維



治大國如烹小鮮,一個國家的治理,也不可隨便急轉彎,要把文化逐漸引入GDP的經濟軌道,以GCP做為國家精神富足的方向,C是文化,使人心回歸正常,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遠古以來,清貧思想已在幾千年的士君子中,樹立了不少楷模典範,成為中華文化的美德之一。但清貧思想在今日社會已不合宜。GDP的競逐使經濟富足,但貪欲之心也隨之有增無減。遂想以清富思維,用文化的力量來濡染培育,使人心回歸正常,相信這才是今日世界的急迫需要。


清貧的清,是指心安理得,知足喜樂的心態。而這心態恰恰也是今日經濟富足之後所需要德操。但人心在渙散之後要收斂回來,並不簡單。因為這並不只是教育教養的問題,而是人不了解自己的心性,只好隨波逐流所產生的嚴肅問題。


我無意將問題扯到宗教上來,幸虧進入廿一世紀,量子論的進展已幾乎觸及宇宙大霹靂的起始原點,上帝的粒子快找到了,使人們逐漸了解人的來龍去脈,以及對人的意識如何與宇宙產生關連有了掌握,所以我們要面對的心靈問題,不是宗教問題,而是生命科學的問題。
幸福感是心安理得、知足常樂的感覺,感覺必須來自內心,因為感覺是與自己內心最深處連接的天線。如果人的欲求多了,天線就會扭曲,而收不到正確的訊息。


心地愈單純平靜,感覺也將愈敏銳。我們如何隨時隨地保持心地的單純平靜,使自己能與內在深處的中心點暢通無阻,便非常重要。因為內心深處的中心點與宇宙大霹靂的起始原點,是在同一個點上。


所以,我們在心靈安靜時候,便有能量由內心深處的中心點升起。當心的中心點與宇宙的原點合一,我們就接受了宇宙的充電。當能量充足了,能量提高了,在平靜中便有喜悅發生,喜悅是來自平靜的更高能量。


六祖惠能說:「弟子內心常生智慧」。智慧就是產生喜悅的能量,我們從每一位菩薩的微笑中,都可看出其內心充滿了喜悅。喜悅是生命的恩典,生命不能沒有喜悅,所以不論在貧困或富裕時候,我們都須保持同樣心境的清,使在平靜的心境中喜悅不斷升起。


財富並非罪惡,欲求也非邪門,只是我們面對財富,面對欲求的方式,需要重新調整而已。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欲求,欲求在佛法叫願力。但願力是為大眾著想,欲求只為自己。如能把為自己轉化成為別人或大眾,由小我而大我,則欲求將愈來愈是正能量了。


財富也一樣,學習清富的人,要學習將財富放在口袋,該用就用,不該用就不用。不要把財富放在心上,使自己變成財富的奴隸。如此慢慢修正自己,自己會看到自己比以前更平靜、喜悅、更幸福。


現代社會瞬息萬變,科技日新月異,在此壓力下,如何仍保持清富的清,這又是另一個很有趣的挑戰了。我姑且建議,試把心靈與理智分清楚,「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意思是腦筋要跟上時代,心靈要貼近自然。這樣日日試驗,便在腦筋的忙碌中,平靜與喜悅不會中斷,這才是清富思維的目標。


或許,這是孔子要苦心婆婆以「格物、致知」來訓勉我們的原因,「格」是感通,「物」是大自然,時時與大自然感通便是格物。與自己內在的中心點連接叫感覺,與宇宙的中心點連接叫感通。由感覺而感通,則天人一體,人心就安靜下來而回歸質樸的正常了。
老子說:「歸根曰靜」。他說的豈不是「清富」的現代思維嗎?




資料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11321/28530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