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統派出路 建構兩岸價值認同


 魯泰文

台灣統派,作為大陸最可依靠的同盟軍,一直是大陸對台工作最為重要的一部分。然由於各種原因,台灣統派發展一直不是十分順遂。近年來,由於兩岸交流交往的進一步密切,尤其是伴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台灣統派發展出現了新的契機。
就目前而言,台灣統派的立論和發展基礎大體可從三個視角展開,即民族主義論、利益連結論和價值認同論。
民族主義論是指訴諸於民族和血緣認同,從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和同屬一家人的角度出發,激發台灣民眾的中國人認同。這一策略是中國大陸和台灣統派一直奉行的圭臬,在實踐中也屢試不爽。在抗戰中,中共曾經打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旗號。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給蔣經國的信中便引用「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詩句。
及至當下,在習近平的數次對台講話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就是「中華民族」。然,由於史觀被「台獨」論述所把控,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年人的「中國認同」正在逐步萎縮,高漲的「台灣主體意識」正在侵蝕民族主義論述的立基。
利益連結論是指從連接兩岸民眾切身利益的角度出發,讓兩岸經濟深度融合,由此帶來台灣民眾對中國的認同。馬克思主義和西方新功能主義都認為,經濟決定政治,經濟的融合可以帶來政治的整合。大陸最初提出「三通」,乃至於陳水扁執政時期仍戮力發展深化兩岸經濟合作,不得不承認是受此種思想的影響。
然,這一理論在現實生活中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尤其是2008年以來兩岸經濟的深度融合,並沒有帶來兩岸政治的整合和台灣民眾對中國認同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擔心,會否出現「利來而聚,利盡而散」的情況?
價值認同論是指建構一套為多數台灣民眾認同的制度體系和價值觀念,讓兩岸民眾共用相同的價值和理念。美歐之所以能夠繁盛百年並持續發揮影響力,其建構的制度和理念功不可沒。這是最高的目標追求,也是大陸一直努力的方向。近年來中共不斷強調,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既是對內部民眾的期待,更彰顯新一代領導人的自信。
欲重振民族主義的論述,目前可行的出發點是共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榮耀;欲強化兩年的利益聯結,大陸的發展以及優先讓台灣民眾分享大陸崛起的紅利是前提;欲建立台灣民眾認同的制度和價值觀念,最基本的前提是大陸實力穩步發展且民眾福祉持續改善。總之,大陸的持續崛起乃台灣統派發展壯大的基本要素,也是中國和平統一的最終保障。(作者為北京兩岸關係研究學者)(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