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9 02:07聯合報 謝英士、鄭佾展/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研發部主
德國看守協會公布,台灣氣候績效指標已連續三年排名落後中國,全球五十八個主要排碳國中,台灣排名第五十二名,整體得分為四十五點四五分,落後第四十七名的中國三點一五分;雖然較去年微幅上升二名,但仍屬於表現非常差的國家。
巴黎時間八日上午,德國看守協會與歐洲氣候行動網於氣候大會會場公布二○一六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 2016)。台灣自二○○九年納入評比後,歷年整體評分差異不大,穩居後段班;反觀中國,名次逐漸上升,終於二○一三年超越台灣,向前邁進。
報告負責人Jan Burck指出,身為全球第一大排碳國,近幾年中國相當積極投入氣候議題,如去年更新二○○○—二○一三年能源分析報告,促使國際能源總署修正二○一一—二○一三年分析;近兩年經濟成長與能源需求脫鉤;大量投入再生能源與清潔能源投資,進行低碳轉型,今年煤炭消耗就減少六%之多等。而這些都不是輕鬆的事,但中國已意識到必要性與商機,才會傳遞這樣明確的行動訊息。
今年,中國更表現出與第一排碳大國相襯的氣度與決心,如最新的十三五發展計畫,明白表示將改革環境治理,建立涵蓋所有固定汙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線上環境監控系統,環境訊息公布制度等,預料將加大治理力道;習近平更頻繁走訪各國,陸續於五月、九月、十一月發表中印、中美、中法等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企圖成為全球氣候領袖。
反觀台灣,三度落後中國後,我們又做了些什麼?
今年六月雲林縣通過《雲林縣工商廠禁止使用生煤及石油焦自治條例》,九月遭環保署函告因牴觸中央法令訴求無效;近日台中更提出「台中市公私場所管制生煤及禁用石油焦自治條例(草案)」,面對地方群起反應,中央卻猶如絆腳石,不讓地方先行,也不嘗試解決問題,究竟是何考量?
面對排山倒海的輿論,十一月中環保署拋出預告修正「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制辦法」,增加細懸浮微粒(PM2.5)空品標準,然而這僅是濃度超標的事後應變,並未積極處理源頭問題,當然無助於低汙染、高效率的能源生產轉型。
巴黎氣候大會前夕,台灣提出國家自主預期貢獻,規劃二○三○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與二○○五年相比再減廿%,要達到這些目標,能源、工業製程、農業、土地利用與林業、廢棄物、交通等各部門必須設定清晰的目標據以努力。而在能源部分,燃煤電廠的效率提升與轉型,必然是應該討論的重點。
但燃煤電廠在台灣像是一個禁忌話題,沒有討論的空間,我們能夠理解能源轉型不可能一夕達成,但十年、廿年後呢?我們還會提出同樣的質疑嗎?
自從CCPI將台灣納入評比後,七年過去,台灣整體氣候績效指標變化不大,仍然浮沉在墊底類群裡掙扎。
其實,報告裡量化指標評分仍占大宗,在環保署急著詢問主辦單位台灣名次為什麼這麼差、哪些單位參與質性評估的同時,不如重新檢視還有哪些台灣「不願面對的真相」,誠實面對自己,當一個真正獨立有主見的環境保護署。
資料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