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新故鄉願景-開創大山北月 讓廢校再呼吸

文/潘杏惠
這是一個關於幾乎快被人遺忘的地方,卻能找回失落已久的純真,重溫純粹、美好的故事!沿著台三線進入新竹縣橫山鄉,由甫從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畢業的莊凱詠,以及女友吳宜靜,將已廢校的豐鄉國小,賦予新生命,讓許多人對橫山有了深一層的認識。
相傳客家先民早年從新竹芎林一帶沿油羅溪向上開墾,看到一座大山如屏障般橫亙在眼前,得名橫山,位在大山後方的豐鄉等村落,舊名「大山背」,就是大山的背後。當地有句諺語「有女兒不嫁大山背,上坡石頭堵嘴,下坡石頭堵背,吃番薯配薯菜」,足以形容大山背崎嶇難行的地形。
在《中國時報》與正聲廣播電台的「新故鄉動員令」節目中,主持人劉克襄感嘆「這是一個被遺忘許久,但最應該被認識的地方!」他更好奇,凱詠與宜靜兩個年輕外地人,為什麼有勇氣到偏鄉創業。沒人打理 生態館變蚊子館故事得從3年前說起,凱詠就讀研究所一年級時,林福仁教授一堂「服務科學導論」課程,同學們被丟到台三線,要自己去發掘、解決問題。他來到新竹縣橫山鄉,發現「大山背」存在著與其他鄉鎮一樣如城鄉差距、農村失業、工作機會少的問題。
凱詠觀察到,已廢校30多年的豐鄉國小,2006年雖由客委會打造為大山背人文生態館,卻難逃蚊子館命運,周邊雖有古道,卻疏於管理,旅遊資訊不夠充足。他與同學集思廣益,在網路上揪團來大山背撿落葉、掃垃圾,可換取當地特產─大嬸婆手工窯烤麵包,這場「淨山換麵包」活動,成功吸引不少人參與。
就地取材 特色美食搬上桌課業結束後,凱詠想把橫山不為人知的美好,傳遞給更多人,剛好鄉公所正在招標,他與宜靜決定承租豐鄉國小,取名「大山北月」,「北月」是將「背」字上下拆開,象徵新的開始。
兩人自詡為「台三線的策展人」,「大山北月」處處看得見在地的原創美好,餐點是台三線所經過的新竹五鄉鎮食材,例如橫山的窯烤麵包,關西仙草做的仙草冷麵,北埔擂茶冰沙、竹東手工麻糬和峨眉東方美人茶,品嘗的當下,彷彿走了一趟在地特色食物旅程。橫山是柑橘的產地,「大山北月」教室則成了農夫市集,小農費心栽種、製作的農特產,透過充滿巧思的包裝設計,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間的距離,也看見小農們為土地的付出與努力。喚起童心 和內在孩子對話「我們希望大家找回小時候最單純也最勇敢、快樂的自己!」凱詠、宜靜的美好想望與實踐動力,讓許多造訪過「大山北月」的人,都能充分感受到橫山最獨特的魅力。
不過,創業過程可讓兩人吃足苦頭,凱詠說,為了省錢,改造多半DIY,但油漆的太像狗啃的,在地人經過「實在看不下去」,於是自告奮勇搶刷子幫忙;兩人是餐飲門外漢,還好有新竹在地小吃店傾囊相授;凱詠一早在清大上課,還得投入改造工程,下午到小吃店學廚藝,晚上練刀工,時間根本不夠用。
找回純真 盼青年返鄉共好而最大挑戰莫過於經營初期因地處偏遠,一整天沒客人,山區天氣較冷,也會影響來客量。凱詠深深體悟,學校裡教的行銷專長、宣傳策略是不夠的,於是他調整心態,讓自己歸零;遊客上門,他用最真誠的心對待顧客,介紹創業理念,半年後口碑慢慢累積出來。「一路走來,受到各式各樣的人幫忙太多了。」凱詠、宜靜很感恩,他們提到,以前在地人很少推薦大山背這個地方,但現在,越來越多橫山人會把外地朋友帶過來,對家鄉很有信心。他們也以自身經歷鼓勵年輕人回故鄉,創造更多共好。

資料來源:http://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508507111165.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