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高思在雲》座談摘要一-中國走在自己的路上

  • 2015-09-28 01:34
  •  
  • 中國時報
  •  
  • 高思在雲
 編按:中研院院士、台大政治系教授朱雲漢新作《高思在雲》,從「大歷史觀」角度出發,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角度對於21世紀的新發展趨勢提出思考。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舉辦「高思在雲」座談會,邀請本書作者朱雲漢院士就本書內容進行介紹與說明,並邀集台大心理系黃光國教授、中研院政治所冷則剛研究員、台灣產經建研社洪奇昌理事長、中國時報總主筆戎撫天以及台大政治系石之瑜教授與談,本報摘錄座談紀要以饗讀者。
 主持人黃俊傑院長首先從歷史觀點指出,21世紀中國再崛起是一千年以來的大事件。1850年太平天國爆發,青年馬克思非常興奮,期待將來的中國成為「自由、平等、博愛」的新國度,可是200年後的中國仍然在艱難掙扎中前進。改革開放幾十年以來,大陸的方向有了微妙的轉變,從20世紀末的積極融入近代西方所設定的國際秩序,到21世紀初以來的「走自己的路」。朱雲漢院士的這部著作將有助於對此問題的思考,但中國大陸實在太大,像是一本巨大的書,一頁頁翻過都十分辛苦,除了光明面外也有黑暗面,對於中國的完整認識還需要更多的討論。
 黃光國教授從五四運動談起,當時所強調的「德先生」與「賽先生」,現在已經發現,民主不是菩薩,無法解決中國當代的問題。現代化的動力應該是什麼?黃光國教授呼應黃俊傑院長的看法,歷史思維很重要,我們要以史論今,建立具體的普遍性,今日我們要發展現代化,應該要重建普遍的儒家價值原則。韋伯100年前對中國的觀察《儒教與道教》指出中國無法現代化的原因是因為儒家文化,黃教授指出這觀點其實是錯的。如果用韋伯定義現代化核心的「世俗化」做為標準,中國其實已進行了兩次現化化,第一次是孔子的易經,第二次是宋明理學,現在則是要經歷第三次現代化,黃光國建議要從理解西方文明開始,建立具有自己文化根基的現代化理論。
 冷則剛教授提供了幾個註腳。第一是從西方或是美國民主的問題出發,我們慢慢可以發現美國不等於西方,隨著中國興起,西方開始不完全唯美國馬首是瞻。過去台灣把美國當做典範,但在此典範崩解和重組後,我們該如何來處理。其次,中國似乎與改革開放的初期有很大的不同,若從長期的歷史來看,中國其實是在摸索重新成為一個大國的可能,因此必然會與周邊的國家產生摩擦,因此出現兩個問題:中國如何定位自己,以及周邊國家如何定義中國的興起。由於中國正在發展屬於自己的治理模式,但該模式與西方發展了兩百多年的民主政治似乎十分不同,因此兩方該如何把自己放在對方的鞋子裡去理解彼此,如「民享」和「民治」之間的競合等。而有沒有可能用「善治」來取代部分的民主,又要如何去監督制衡,都是值得我們再思考的。
 台灣已由冷戰到後冷戰架構中,我們要重新評估參與國際社會的風險,特別是由中國而來的好處與壞處。如何在大架構劇變的同時改變,如何與一個興起中的大國共存,作為一個小國,如何不讓局勢失控,我們該如何提出自己的作法。例如「海洋視野」與「陸地視野」。朱雲漢書中提及世界各國都在測定自己的「大中華策略」,台灣如何建立自己的策略?台灣這種非威權社會的架構,是我們自己的優勢之一。中國雖然不等於世界,卻是幫助台灣邁向世界的重要基石。(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記錄)
資料來源: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50928000262&cid=12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