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行善為人知 帶動濟弱風潮




2011年2月1日 作者:加減(台北市/文字工作者)


  大陸首善陳光標帶著鉅款到台灣「行善」,從南到北有人叫好,有人大罵,他雖然不斷修正自己的心態與方式,但仍一路被嗆到底。


  由於兩岸文化不同,認知相異,陳光標高調的作為一直是被攻擊的理由。議論善惡應以動機為著眼點,他帶著錢來台灣,主要是回報台灣民眾在大陸天災人禍時,給予災民的關心與幫助,動機不容懷疑,既使高調也是心態問題。


  陳光標解釋其「高調作為」,是要鼓勵有錢人一起行善,分享賺錢的成果與快樂。他引用大陸藝人小瀋陽的說法「死了將錢帶走是罪惡」,再佐以陳光標到荺園憑弔鄧麗君時淚流滿面,應是性情中人,而非扭捏作態。


  他的高調引來「沽名釣譽」之譏,但試想,一個由貧窮奮鬥有成的人,想與人分享有錢的「虛榮心」,可以理解,即使手法有些粗糙,也無可厚非。


  新年頭,舊年尾,陸客來台,分享台灣民眾一年努力的成果,與對未來一年的期盼,高興之情掛在臉上。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每天一早就擠滿陸客,他們用濃濃的鄉音呼朋引伴,急著與換哨的衛兵合照,還不忘調整建國百年圍巾,讓國徽在照片中顯現。台北市政府廣場更有人把國旗披在身上照相,這與早年陸客看到國旗,聽國歌避之唯恐不及的表情,已不可同日而語。


  嗆陳光標的人心態不同,有人求見不得而生氣,有人為意識形態,有人為立場,這在多元社會見怪不怪。


  陳光標作為有不同批評,是民主多元社會的常態,但若去除政客操弄,人的本性顯現,應是回歸樸實與善良,陸客態度的轉變就是最好的印證。


  為善是否非得不為人知?這是可討論的話題,若行善為人知,又可帶動風潮,讓有能力的人興起「有為者當如是」的動念,這對助貧濟弱未嘗不是好事。


  加減(台北市/文字工作者)



  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7721374.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