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蠟燭兩頭燒 抗壓有妙招

2011/1/1  作者:張雅雯


  每個人都離不開工作或家庭,許多壓力也是從中而生,今天是民國一百年的元旦,新的一年到來,要以正向的態度面對生活,嘗試透過抗壓祕訣,化解工作與家庭中的壓力源吧!

  常有人說現代社會充滿焦慮感,因為對身邊所有的一切都感覺無比壓力,聯合心理諮商所院長邱永林表示,逃避雖然是種本能,但真正要化解壓力,原則就是「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先做以下自我檢視:

  第一步:首先對於自己的壓力源有自覺。

  第二步:知道自己要什麼,若把現在做的事情當做代幣,是否能換取所想要的目標。

  第三步:回頭思考,找出自己沒有朝著目標方向走的原因。


檢視自己壓力來源

  以職場上的升職為例,許多人會認為,工作累積到了一定資歷,應該要有升職的肯定,這不僅是對自己的期許,往往也是家人關心的話題,但若升職的總不是自己,容易成為巨大的心理壓力,不少人可能變得對家人不耐煩,老是看不順眼、嫌東嫌西。

  邱永林表示,首先要自覺是對升職這件事有壓力,再來要問自己,升職之後可以替自己帶來什麼?是更好的生活品質嗎?如果這是肯定句,檢視自己為什麼沒有達到。他的臨床經驗中,最常見的理由其實是自己害怕必須付出的代價,比如一個很會賺獎金的業務員,不見得願意處理繁瑣的主管行政或是時間被綁住,當找到一個說服自己與家人的立論點,壓力就能找到出口。

  相對來說,如果自己其實願意付出代價,卻還是無法獲得升職肯定,邱永林建議,不妨主動去爭取,可以很客氣的跟主管諮詢,自己缺少的是哪一部分,並調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工作上 常見的壓力源

  工作上還有哪些常見的壓力源?下列舉出三個常見情境,由邱永林心理師提供抗壓祕訣。

  情境一:每天上班都趕得要死,好擔心打卡遲到。

  抗壓法:嘗試不要讓上班成為睡醒之後的第一件事,在起床與上班之間,養成做另一件事情的習慣,比如晨跑三十分鐘,這個做法可讓心理上有一種緩衝,感覺上班之前自己已經做了一些事,而且最好選一件自己還滿喜歡的事,讓心理上彷彿得到獎賞般,可以增加起床的動力。

  上班對多數人來說是一件不太開心的事,所以若趕著起床是為了這件事,會感覺起床很痛苦,一拖延又變成要趕時間,負面情緒會影響到晚上睡眠,許多人寧可晚睡,因為不想要太快面臨起床的兵荒馬亂,反而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這個方法同樣適用於學童,許多學童平常上課也容易賴床,但隔天如果外出遠足,不用催促就會爬起來,因此不論大人、小孩,如果能在早上出門前培養一個有興趣的活動,或許不會有這麼多人,一早就要因罵人或被罵而受氣。


  情境二:事情怎麼感覺永遠都做不完。

  抗壓法:先區分工作做不完,是「量」還是「質」的問題。

  以「量」來說,是自己被交付的工作量太多?還是自己太雞婆,攬了太多事情在身上而難以負荷;以「質」而言,是否自己有完美主義個性,每件事情都要求要做到九十分以上,因此時間難以妥善運用?又或者工作量與他人相同,但自己的工作效率需要改進。

  職場上的工作常常有延續性且繁雜,必須善用收納功夫,先將事情必須完成的期限寫出,經過分類縮小工作範圍之後,將今天要完成的事項一一表列。因為大腦有很大一塊是視覺區,表列會比光用腦子想,更能提升工作的專注度,之後,再將完成事項逐一畫掉,這個舉動可幫助增進處理事情的動力。

  情境三:一直想換工作,可是又怕做錯決定。

  抗壓法:許多人會對工作現況不滿意,比如對薪資、職位不滿意,但是又焦慮下一個工作不會更好,建議這樣的人,換工作不如先換心態,因為每個職場都可能遇到同樣情形,沒有運用上述面對壓力的三步驟自我檢視,貿然換工作其實只是逃避的做法,並沒有真正解決壓力源。

  然而,如果自我檢視後,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不是現在付出的代幣可換取,那麼就別猶豫了,努力替自己的目標,累積合用的代幣。



家庭中 常見的壓力源

  家庭是許多人的避風港,但是當家人出了狀況,更容易讓人焦慮,下列舉出三個常見情境,由邱永林心理師提供抗壓祕訣。

  情境一:家中瑣事都是我來做,先生都不幫忙。

  抗壓法:男女做家事的方式的確有差異,男性可勝任耐力低的工作,比如洗碗、操作洗衣機,因此太太希望先生分工家事時,最好選擇短時間內可完成,目標很明確的工作,態度上也要以鼓勵代替責備。

  比如幫孩子泡牛奶,先生雖然水和奶粉放的順序和太太不相同,這種無傷大雅的事情就不需要特別糾正;即使要溝通,比如先生泡牛奶的水多了一點,不妨用比較輕鬆的方式提醒,像:「爸爸對小孩比較好喔,泡的比較大杯呢!」多些肯定可增強先生繼續協助的動力,如此壓力源才能真正化解。

  情境二:孩子功課又退步了。


  抗壓法:家長口耳相傳:「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但其實重點應該放在「是否贏在終點」,現在強調終身學習,因此,雖然家長應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但不只是放在眼前的成績表現,若用填鴨的方式,反而讓孩子喪失學習的欲望,更不利他的未來發展。

  不少家長仍抱持「成績決定未來成就」的想法,但社會上有許多工作,可符合這個孩子的獨特性,只是家長的眼界不夠開闊,比如有些遊戲公司會培養一些選手,負責試打遊戲,提供改進建議,他們必須接受體能訓練、營養控制,就如同當一名運動選手般專業。


  情境三:長輩罹患失智症等需要長期照料的慢性病。


  抗壓法: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抗戰,照顧者要像跑馬拉松般配速,才不會一開始照顧的很殷勤,之後就疲乏了,建議應「找幫手」,不論是兄弟姊妹共同分擔勞力與金錢,也可以善用社會上的喘息服務。

  也提醒主導的照顧者要「換心態」,因為每個人照顧長輩的方式不盡相同,不應用指責態度或下過多指導棋,尊重他人表達孝心的方式,才不會讓他人不愉快、使自己攬了更多照顧壓力。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137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