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2-12
* 旺報
* 【楊開煌】
大陸的「政治改革」一直是海內外各界關心的話題,歸納討論,不外是幾個問題意識:第一是大陸現行的政體需不需改;第二如果有需要,中共中央是否在改;第三如果中共也在改,則改的方向,速度和幅度是否符合外界的期待;第四如果中共沒有進行政改則後果會如何。表面上看,好像中共當局的回答和外界的答案落差很大,毫無交集,這存有立場的差異,也有定義的問題。
政改不以革命為內涵
首先就定義作澄清,與「政治改革」相近的術語還有政治革命、政治改良、政治發展等。「政治革命」的核心是質疑統治合法性,儘管不少論者使用「政治改革」的術語,但其實評量的心態都是「革命」的要求。反之,「政治改良」則是在自我肯定前題下,由上而下從事改變,略有效果就可用以自我辯護、宣傳。
相對而言,「政治改革」應該是在不涉及「合法性」前題下,承認現有體制的不適應性,進行政治關係、政治權力、政治資源的調整,以鞏固和完善現行體制。而「政治發展」是指,當政者回應外界期待或壓力所採取的措施,若該措施、政策若無效,必將導致「革命」。
按上述定義來看,中共中央在面對外界以「政治革命」為內涵的「政改」建議,可能(或懷疑)會導致統治合法動搖的建議,必然都會拒絕。例如分權制衡、多黨政治,自由選舉等自然都不在思考之列。
而中共當局在十三大以來,歷次黨大會的政治報告所提出有關「政改」的用詞:政治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等,從標題用語到內容陳述,應該說都具有「政治改革」的用心和企圖。
然而當我們稍作比對,就會發現1990年後有關「政治改革」的說法,基本上是重覆的,這透露中國大陸推行「政治改革」的困難,另一方面也代表中共中央並沒有提出真正有力回應大陸社會期待的「政治改革」方案,所以沒有社會力的支持、也無法落實。對中共而言,這是一個警示。
領導群對政改有共識
胡錦濤在今年初訪美行前,破例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與《華盛頓郵報》書面採訪,胡認為中國政治體制是符合國情的,總體上可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但他強調,政治體制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大陸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的提高而改革,中國將繼續擴大人民民主,讓公民有序政治參與。胡的聲明應該平息了去年下半年海外盛傳「胡、溫政改不同調」的傳言。
這也說明在大陸雖然「政改」仍有雜音,但是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集體間,「政改」有一定的共識。
如今的問題是:中共的「政改」不應該單獨推動政革,必須將「政改」區分為三大塊,各司其職。其中最為核心的部分是強化「統治的合法性」,這一塊由共產黨自己負責,如目前的「黨內民主」的構想,就是一個有序推動、擴大參與、防止專權的方法,理應訂出時間表,以展現共產黨的「先進性」。而國務院的「政革」應該負責提高執政黨的「合理性」,在效率、反腐、應急方面作為改革的重中之重,從而展現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另外在「合憲性」方面,則是「全國人大」不可推卸的責任,認真地守護憲法,全面地落實憲法,才能使大陸人民看到人大的「代表性」。
這一切的改革如果都能寫進十八大的政治報告,相信中共有可能不必照搬西方的制度,也能真正模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發展之路,建構真正和諧的社會。
(作者為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50201/112011021200188.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