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八年「海角七號」以來,台灣票房破億的國片多半集中在歡樂賀歲片,電影票房成績展現影片獲得大眾認同的程度,同時也是社會現狀的反射;「血觀音」裡棠夫人曾笑盈盈說過一句台詞:「一塊錢買進來,一百塊賣出去,這麼迷人的遊戲誰不喜歡?」這就是階級難以翻轉,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關鍵。
但「奇蹟男孩」的故事裡,有堅持仁慈正義的校長、擅於傾聽溝通的老師,更有忠於自我意志的孩子們,面容不同於一般兒童的男孩,得以感受一整個社群的友善,找到認同與肯定,不蜷縮封閉角落,先天的遺憾卻推衍出愛的奇蹟。
電影是創作者對世界的觀察,「血觀音」反映人們對官商勾結的厭惡和無可奈何,「奇蹟男孩」教我們:「善以待人,因為人人都在為人生奮鬥。
」
雖然人間永遠都是善惡並存,如楊雅喆導演所說:「沒有人是局外人」,但願愛多一些,多到足以創造奇蹟;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年度賣座大片都是整個社會共同編導的電影。
資料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11321/28530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