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高教低薪 凸顯師生比惡化

2016-01-09 02:27 聯合報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台北市)

聯合報昨天二版說得對,若有人前往對岸擔任教師,我們應該「祝福」。不過,台灣高教薪資是「廉價人力」說法,也是指我們的高教薪資偏低,只能說部分屬實,但在作此強調時,掩飾了真正的問題。
去年,台灣助理教授起薪六萬九千三百一十一元,僅次於飛行機師、醫師與牙醫師,是第四位。根據二○一五年初歐洲聯盟的資料,北歐四國,加上英法德義西與美利堅共十國,助理教授起薪平均是其人均所得的一.二七倍,教授是一.八四倍。台灣呢,這兩個對應數字是一.五二與二.三七倍。
這就是說,假使只看平均數,我們的高教所得不低,甚至比國際行情高。至於經常看到的低薪說法,是以特定高薪例子,也就是挖角新聞來對比,如同拿重量級的體重比羽量級的體重,自然懸殊。但這樣的比較不科學,其理至明。
那麼,我們的高教有無薪資問題,有。部分是兼職教師時薪太低,部分出在私立學校扣斤減兩,將教師的薪水減成給付。這些學校膽敢欺負博士碩士,原因至少又有兩個。
一是高教工會成立僅近四年,欠缺集體保障,往往流於任人喊價。其次,與歷年高教師生比的惡化有關。一九九一學年度,公私立大學合計,一位教師負責十八.五位學生;到了二○一二學年度,是廿六.四人。若以廿五年前的標準,等於應該聘用一百位高教人員時,我們只聘用五十五至七十人;假使師生比應該更低,那麼少聘的人,還要更多。
少子化現象讓原大量少聘現象,更見嚴重。就此來說,我們的博士前往對岸,彼此互蒙其利,我們少聘,他們目前還缺一些人。
當然,兩岸交流的另一個方式,就在彼此前往各自學府,親自教研與人際接觸。筆者參與編輯的《傳播、文化與政治》半年刊,上個月出版一篇文章,〈來去西安:一名台灣教師在彼岸的教學經歷與見聞〉就是一個例子。讀過的人說,「余老師的文章好看,完全能感受到西安經驗,何以讓他找回工作的成就感,以及當老師的幸福感。」
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此經驗,但這個經驗的周知與提倡,價值應該不會低於高薪挖角的現象吧?
資料來源: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430629-%E9%AB%98%E6%95%99%E4%BD%8E%E8%96%AA-%E5%87%B8%E9%A1%AF%E5%B8%AB%E7%94%9F%E6%AF%94%E6%83%A1%E5%8C%9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