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

明日城市 社會創新系列四》實踐綠生活 讓物品生生不息


 (執筆:賴至巧)



實踐綠生活 讓物品生生不息
台南萬里綠生活以二手物交換新鮮蔬果,結合環保與食農教育,帶領民眾到農地現場認識友善耕作。(曾彥翔提供)

實踐綠生活 讓物品生生不息
萬里綠生活累積了2400人寄賣30萬件物品。(曾彥翔提供)

實踐綠生活 讓物品生生不息
美麗台灣關懷協會將廣告旗幟回收,製作成色彩鮮豔的花朵。(賴至巧攝)

實踐綠生活 讓物品生生不息
垃圾知多少
你知道自己每天生產的垃圾到哪裡去嗎?去年台灣每人每日垃圾生產量平均0.86公斤,而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僅0.38公斤,為鼓勵從源頭減量,一群綠生活實踐者推廣以二手物換蔬果,回收滿路的廣告旗幟作成包包,希望讓物品「生生不息」。
垃圾減量 建立產銷平台
「萬里綠生活」位在台南新營,首創以資源回收物交換新鮮蔬果,店家一方面幫民眾將廢棄的二手物載回店內寄賣,另方面宅配友善耕作的蔬果到民眾家,二手物賣出的金額可折抵菜錢,「就像人的身體,動脈血液把氧氣和養分打出去,靜脈血液把髒的東西送回來。」老闆曾彥翔這麼比喻。
曾在兩家知名電子大廠擔任工程師的曾彥翔,9年前辭去高薪工作,開了一家資源回收廠。他說,台灣回收處理的技術很成熟,真正問題出在民眾資源回收的意願,所以成立二手物寄賣店面,扮演媒人為舊物尋找新家,兩年前進一步擴大成環保百貨,不定期舉辦論壇和放映電影,讓環保理念在社區扎根。
曾彥翔目前與6個農場合作,這些農場堅持自然農法,不施農藥化肥,不使用溫網室,藉以恢復土地生機,復育田野生態。他表示,自然農法採少量多樣種植,由於收成不穩,較難與通路合作,他動念提供一個銷售平台,也不時帶領民眾到田裡導覽,「建立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直接關係」。
巧手改造 創造回饋機制
「美麗台灣關懷協會」成立1年多,也做資源回收。協會辦公室裡一朵朵色彩繽紛的花,是旗幟巧手改造的藝術品,他們11月在華山文創特區舉辦的「百變旗幟」特展,以3000朵玫瑰花驚豔全場。
美麗台灣關懷協會創辦人賴懿容表示,一場大型活動最多可用到100面旗幟,舉凡政府、商業、文化、選舉等活動都會用到旗幟,全台每年至少產出100萬旗幟。他們希望延長物品的生命周期,晚一點進焚化爐。
他們收集大街小巷 常見的「羅馬旗」,委託藝術家設計,交由身心障礙者及二度就業婦女製作成包包,賣給企業和社會大眾,或賣給大學充當美術教育的材料包。協會目前與包括台新和台達電等企業合作,將企業活動旗幟回收製成紀念品,再由企業買回紀念品來回饋給客戶或消費者。
宅配到家 形成社區網絡
賴懿容本來一人包辦大小事,在百變旗幟展時結識策展的王怡婷,兩人一拍即合,王成為協會生力軍。護理系畢業的王怡婷開玩笑說,「現在成了賴懿容的鐵粉,即便薪水不高也甘之如飴。」
「萬里綠生活」會員限定在台南市,由「萬里綠生活」負責收菜和送菜給會員,形成一個「社區支持型農業」。曾彥翔說,這個活動挑戰不小,目前有100個會員,但宅配到家的服務成本頗高,大約要800名會員才能達到經濟規模收支平衡。
減少浪費 展現循環經濟
賴懿容說,很多提供旗幟的人都知道用這麼多旗幟很浪費,跟協會合作「剛好減輕了一點罪惡感」。總統與立委選舉即將舉行,惱人的選舉垃圾也跟著來,希望讓旗幟有更好的「下場」。
廣告旗幟回收潛力無窮,但真正的挑戰是來源和去處。賴懿容表示,藝文活動旗幟的圖案和顏色很豐富,能充分展現台灣意象和特色,作品可塑性高,頗受外國人喜愛,但他們收集旗幟過程常吃閉門羹。
不論以二手物換蔬果,或以廣告旗幟做包包,具體展現循環經濟的奧妙,有賴更多民眾參與,才能發揮力量。
(中國時報)

校正編輯:宋亞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