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

顧生不顧養 難救少子化

2015-11-22 02:59 聯合報 陳祖輝/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桃園市)

日昨搭乘普悠瑪號,上車後只聽見小孩哭鬧聲;向後一看,原來是一位廿幾歲的年輕媽媽抱著未滿一歲的小嬰兒,座旁是約兩歲的兒子。在一個小時車程裡,這兩歲小孩的哭鬧聲與母親的斥責聲,驚擾了整節車廂乘客。
看這位年輕媽媽多半時間在滑手機,兒子則在旁好奇玩弄座椅把手與爬上爬下;媽媽會制止兒子站在座位上,這時兒子就會哭鬧起來,親子互動就是一場母親不斷制止小孩調皮,小孩以哭鬧回應媽媽的鬧劇!
台灣進入少子化時代,可喜的是有家庭願意為國家貢獻新生人力,但憂心的是,這些年輕人是否懂得如何養育子女,以及這些新生兒的教養等問題,均攸關未來台灣人口品質的良窳。
我們都曉得,當前許多人結婚後不敢生小孩,除了經濟負擔外,政府托育政策與親職教育的資源不足,親職教養的配套措施不健全,一直也是讓人畏懼生小孩的主因之一。
有識者知道生小孩容易,教養小孩則耗時費力,因為小孩未來的人格養成與行為變化,都與父母的親職能力有密切關係。
但是看到列車上這位年輕媽媽,帶著兩個年幼小孩搭車,或許真的很辛苦,這也是多數乘客未與之計較的原因。
但從這位母親不時滑手機,甚至公開打小孩的手,以及用言語斥責小孩哭鬧等教養行為,吾人很擔心未來的台灣新生人口的人格養成,會是急躁卻欠缺包容力的性格。
政府對於少子化的鼓勵措施,只有用生育津貼吸引年輕人生小孩,卻沒有教導他們如何教養,或是安排雙親於生育前接受教養課程(利用育嬰假安排新手父母參加教養諮詢課程)。
如果政府只懂得用錢鼓勵大家生小孩,卻沒有融入親職教育的內涵,小孩在一個不正確的教養環境下長大,如此惡性循環下去,有責任的人當然也不會想生小孩。
資料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