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花東美食曼波魚 列名瀕危物種

花東美食曼波魚 列名瀕危物種
印尼把曼波魚當作「海洋金雞母」,可與潛水客互動合照。(鄭明修提供)
俗稱「翻車魚」的曼波魚,是許多觀光客到花蓮必吃的美食,但日前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最新公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中,點名各地大量、不當捕撈,讓曼波魚成為海洋中瀕危等級最嚴重的物種。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表示,曼波魚全球都有分布,學名稱為Mola mola,族群種類可分成3、4種,《華盛頓公約》(CITES)尚未把牠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因此並非稀有保育魚種,因為牠常翻身在海洋中曬太陽,又稱「太陽魚」,台灣則稱呼「翻車魚」。
龍腸一斤喊價4千元
鄭明修說,曼波魚體型非常大,最大可達2000公斤,國外幾乎沒有人在吃牠,台灣過去老饕愛吃「龍腸」(曼波魚的腸子),一斤喊價4000元以上,10多年前花東地區開始推廣「曼波魚祭」,捕曼波魚的漁民越來越多,他觀察到台灣花東近海的曼波魚,體型有越來越小的趨勢。
漁業署署長蔡日耀表示,IUCN不是國際漁業組織,而是由一群專家、科學家組成,每年投票處理選出瀕危物種新增至紅皮書中,但並非如《華盛頓公約》對國家具有法律約束力,且根據漁業署觀察,台灣東部海域曼波魚族群數量並沒有減少,宜蘭、花蓮及台東都有大量分布。
國際專家發出警告
鄭明修認為,雖然IUCN沒有實際法律約束力,但國際專家、科學家已經發出警告,多少能對漁業、水族館的捕撈行為造成壓力。蔡日耀則說,台灣將參考IUCN的標準,邀國內外專家學者開會討論。他舉例,印尼峇里島的水晶灣,也有大量的曼波魚,但當地人卻不捕撈、不吃曼波魚,而是發展曼波魚觀光文化,把曼波魚當作「海洋金雞母」,每天吸引3000人租船,讓潛水客與曼波魚拍照,賺取大量的觀光財。
鄭明修說,大型魚類在食物鏈的位階很重要,台灣的海洋文化不該只有「海鮮文化」,什麼魚都拿來吃,總有一天被吃光;換個態度想,若把曼波魚變成觀賞魚,觀光效益的收入更大,且對海洋保育是永續的,近年已有保育人士注意到曼波魚在花東的悲歌,但還沒有人做數據調查研究,因為曼波魚會吃水母,近年花東水母變多,是否跟曼波魚變少有關,值得進一步調查。(中國時報)

校正編輯:林宜靜

資料來源: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28000306-2601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