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

一支槺榔掃帚串起父子兩代情-社造推手廖進元的生命故事

廖太太(右一)與老師傅們「綁掃帚」的情景
廖太太(右一)與老師傅們「綁掃帚」的情景。廖進元提供
在這個花花綠綠的大千世界裡,人們總是習慣追逐天邊的彩虹,而忽略掉身旁最不起眼的那根小草,但往往走了一大圈,才發現腳底下的小花才是最美的花朵。我叫廖進元,是高雄市林園區林內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靠著一把最不起眼的槺榔掃帚,串起我對阿爸的思念,更串起社區鄉親的向心力,無意中也延續了傳統的文化與風俗。
槺榔掃帚 撐起阿爸對家人的愛
「潭頭伯,牽牛車,走四界;中厝叔,起大厝,呷四界:林內姐,綁掃帚,清四界。」這是高雄林園老一輩的人都能瑯瑯琅琅上口的唸謠,這段唸謠說出了早年林園鄉境內的潭頭村、中厝村、林內村三個村莊的產業特色,而林內的特色就是「綁掃帚」。早年的林內村,家家戶戶都會綁槺榔掃帚,也多以此為生。我家有八個兄弟姊妹,就是靠阿爸、阿母綁掃帚將我們「飼大漢」。在阿爸那個年代,天還沒亮,就要騎著腳踏車上山割槺榔葉,一捆捆綁在後座,再踩著脚踏車載下山來。辛苦拿回來的槺榔葉要先用鐮刀劈成三份薄葉,綁起來的掃帚才會又細又密,曬乾後用麻繩或月桃莖做成的繩子將葉子綁在削尖的竹子(掃帚柄)上,最後再將掃帚鬚修剪出漂亮的圓弧形,這才算完成一把槺榔掃帚。但綁好掃帚的阿爸還不能休息,在腳踏車後座疊上少說五十,多則一百支的槺榔掃帚,緊緊綁牢後載著沿街四處吪叫賣或送到五金店賣給大盤,實實在在付出勞力才能勉強換得一家溫飽。
社區老師傅就地示範曬槺榔
社區老師傅就地示範曬槺榔。中視執行團隊攝
童年的記憶裡,阿爸總是載著比他肩膀還要高的槺榔掃帚,滿身大汗搖搖晃晃地騎著腳踏車出門,希望能賣個好價錢貼補家用;阿母則是胸前裹著妹妹,背上再揹著弟弟,用長滿厚繭的雙手,費力地劈開槺榔葉。看著阿爸、阿母辛苦持家,當時小小年紀的我發誓將來絕對不要再綁槺榔掃帚。十三歲那年我跑到高雄當學徒,跟著師傅學模板,十九歲出師後才回到林內到處做工程。兒時阿爸、阿母「綁掃帚」的情景,隨著槺榔掃帚的沒落,也漸漸消失在我的記憶中。
槺榔掃帚 綁住鄉親對社區的向心力
農業時代,塑膠還沒出現,槺榔掃帚是唯一不可或缺的掃地工具。除了掃地清潔,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知道,一支槺榔掃帚背後可是有大大的學問。在民俗信仰上,將槺榔掃帚柄上綁上紅紙就可以當作「天地掃」,可以掃天煞、掃地煞、驅邪避凶,掃去千災萬煞。以前婚喪喜慶、入厝、神明出巡繞境、法師除穢……等等,都會用到槺榔掃帚。以入厝來說,屋主要拿著槺榔掃帚從樓上一路掃到樓下來,掃後入住就會家戶平安;另外像宮廟神明出巡,神轎前也會有人拿著槺榔掃帚掃地開路,所以以前家家戶戶都必備槺榔掃帚,需求量大。
早年的生活必需品轉變為今日的文創商品
早年的生活必需品轉變為今日的文創商品。高雄市林園區林內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七年前我接下社區發展協會的工作,一直想要找出林內的特色,讓社區重新熱鬧起來,這時阿爸騎著腳踏車叫賣槺榔掃帚的身影又浮現在我眼前。於是我說服林內好幾位八十多歲的槺榔掃帚老師傅一起「潦落去」,讓這個原本幾乎失傳的技藝又再度活了起來,走入校園讓年輕的子弟認識這項祖先的智慧;靠著網路,許多年輕人愛上迷你版的槺榔掃帚鑰匙圈與手機吊飾,這些收入成為社區公益推廣的基金,老師傅的技藝重新獲得重視,古早的習俗也可以傳承下去。
因為槺榔掃帚,社區鄉親們也變得更有向心力。水岸花園是林內社區通往外界主要道路,過去沿路雜草叢生,為了讓遊客對社區對「槺榔掃帚的故鄉」留下更好的印象,鄉親們自動自發結合區公所的力量進行大掃除,讓水岸花園恢復原本綠色隧道的美景。沿著水岸花園來到社區,你可以看見老師傅們齊聚在社區活動中心的廣場,一邊編著槺榔掃帚,一邊向遊客解說著風俗典故,一群人圍著滿地的槺榔掃帚,有說有笑很開心。
有朋友告訴我,這就是「社區營造」、這就是「文創」,我不是很懂那些是什麼意思?但我實在不忍心看著老師傅的功夫、古早的文化,一點一滴地消失。過去,阿爸靠著槺榔掃帚晟養一個大家庭;如今,林內靠著槺榔掃帚將我們社區老中青三代都緊緊綁在一起了。
牆上掛的,手裡拿的,都是廖進元心目中的林內之寶
牆上掛的,手裡拿的,都是廖進元心目中的林內之寶。中視執行團隊攝
槺榔掃帚
槺榔,臺灣海棗樹的別名,遍布南臺灣各地。早年農業社會,取其枝葉以手工編製成槺榔掃帚,在塑膠尚未問世之前,槺榔掃帚是掃地不可或缺的工具。手工製成的槺榔掃帚俗稱「天地掃」,將槺榔掃帚綁上竹竿為天掃,掃地板為地掃,民間信仰認為槺榔掃帚具有除穢避邪的功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