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波斯少年》 賦予同志歷史位置

美國導演奧立佛史東2004年參考《波斯少年》拍攝電影《亞歷山大帝》,對亞歷山大的情史多所著墨。(摘自網路)
美國導演奧立佛史東2004年參考《波斯少年》拍攝電影《亞歷山大帝》,對亞歷山大的情史多所著墨。(摘自網路)
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之一亞歷山大,雖只活了短暫的33歲,但他驍勇善戰的一生締造無數傳奇,他與將軍赫菲斯提昂、男寵巴勾鄂斯之間的同性之愛,也成後人著墨的焦點之一。西方同性戀文學經典《波斯少年》從巴勾鄂斯的視角書寫他與亞歷山大的動人愛情,中文版在台推出。
1972年出版的《波斯少年》,為英國小說家瑪麗‧瑞瑙特(Mary Renault)著名的「亞歷山大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曲,在史實基礎上融入小說家的想像。
史實基礎融入想像
據聞亞歷山大禁欲以保持作戰體力,比起女人他更樂意與同性為伴,幼時被賣為奴隸、遭到閹割的巴勾鄂斯,曾為波斯國王大流士的男寵,大流士敗亡後被獻給亞歷山大。
書中以巴勾鄂斯第一人稱敘事,描繪亞歷山大征戰的英雄氣概、兩人依偎枕畔的柔情,也帶出閹人的生活與性愛,藉大量對話與細節,搭建出栩栩如生的歷史場景。
男寵敘事刻畫情慾
「在我受過屈辱而今被他珍愛的寢宮中,每日每夜,我都對自己說,我不要錯失什麼。我永遠不要讓耳目、靈魂或者感官睡去,不要有一刻忘記我是快樂的。」
書中巴勾鄂斯從波斯人的角度,看待這個備受尊崇的亞歷山大;亞歷山大對他說:「從愛你開始,我學會了愛你的民族。」呼應史界認為亞歷山大東方化政策背後的關鍵人物,便是巴勾鄂斯。
作者用筆打破性別
瑞瑙特生於1905年,1983年過世,書寫她傳記的作家斯威特曼描述:「她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是給予同性戀者一個歷史位置,並帶領非同性戀者進入一個喚起同理心的世界。」
《波斯少年》譯者鄭遠濤表示,瑞瑙特擅以第一人稱回憶體,刻畫男男女女的同性愛與雙性愛,她自己也是雙性戀者,與一位同性伴侶相伴50年,她曾說:「我從來不是女性主義者,因為這些年來我的內在自我,都不加區分地占據著兩種性別,以至於不可能參加性別之戰。」
曾任護士的她,二戰後離職專心創作,後定居南非,著有10多部小說。由於希臘時代就盛行成年男子與少年間的愛情,同性愛並非禁忌,瑞瑙特也在古希臘世界找到文筆揮灑的泉源,以多部考據嚴謹、結合古希臘歷史背景與同性愛情的歷史小說聞名。
出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