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插管與拔管間

上個禮拜有醫師爆料,說有位老校長8年來靠著呼吸器苟活,求死不得,只因子女貪圖他每月高達8萬元的優渥退休俸,活得愈久領得愈多,如此讓老人家不得善終的「孝心」,實在令人髮指。當然,這是醫師單方面的說法。我寧可相信是家屬不捨讓老人家走,猶豫的結果一拖就是8年。否則如此居心,必遭天譴。
另有一案例情況正好相反,有位母親長期照顧兒子10多年,為免兒子不斷受苦,多次請求院方為兒子拔管,醫院卻百般勸阻,醫療人員甚至將她看成冷血殺人犯,態度鄙夷。所幸今年1月終於讓她盼到「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正,經向醫院申請,院方終於同意拔管。
一求其生,一求其死,家屬的心情誰人知?值得關切的是,根據健保署統計,去年全台共有1萬1千餘人因呼吸衰竭而必須長期倚賴呼吸器,全年耗費新台幣165億元,是僅次於癌症(48萬餘人、627億元)、洗腎(7300餘人、460億元)的第三大重大傷病醫療支出。1萬1千人不是小數目,這也代表有1萬1千個家庭必須面臨抉擇。
這讓人想起日本作家深澤七郎1956年的小說《楢山節考》,內容描寫古代日本信州山林村落的「捨老風俗」,該地資源貧瘠,生活非常窮苦,女嬰一出生就賣給有錢人家,男嬰則隨便丟在路旁自生自滅,老人家到了70歲若不死,家人就必須把他丟到深山裡等死,小說則聚焦於人子送老母親上山時的天人交戰。這故事在日本大受歡迎,1958年曾由木下惠介拍成電影,今村昌平1983年再度改拍,特殊題材及寫實風格為本片贏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最高榮譽。
這故事畢竟太衝突。也許有人會說,華人注重孝道,才不會做這種大逆不道的事,但翻開報紙,棄養事件時有所聞,更有不少人把老人家單獨放在家裡形同軟禁,或丟到老人院後就不聞不問。我們或可大罵這些人不孝,然而當我們的至親長輩需要照顧時,我們可以做到一百分嗎?面對插管、拔管的抉擇時,我們可以做正確的判斷嗎?若排除少數狠心子女不談,誰願意眼睜睜看自己的家人受苦?誰又忍心讓一息尚存的親人說走就走?拔管是否等同殺人?讓病人不死是否等同虐待?本來就有很多討論空間。
病者仰賴的呼吸器是科學儀器,人類世界仰賴的呼吸器是良心與愛心。我們寧願相信這個社會是善良的,老校長的案例只是特例。至於插管與拔管之間,在法令臻於完善之前,為人父母,為人子女,必有其細膩的用心及苦心,人在做天在看,相信病痛中的家人,必能夠體諒。
出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