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文芳
台灣是B型肝炎盛行區,一般成人中,95%以上感染過B型肝炎,15%至20%為B型肝炎帶原者。一旦成為B型肝炎帶原者,便有機會進展成為慢性肝實質病變、肝硬化及肝癌。
B型肝炎的主要傳染途徑是經由血液,例如輸血、生產過程、傷口接觸、醫療器械、針刺、親密行為及性行為等。故帶原者本人不能捐血,以避免傳染給其他受血者。
B型肝炎帶原者是指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在血液中持續可測得B型肝炎表面抗原,同時B型肝炎病毒持續存活於患者的血液及肝細胞內。
臨床上可藉由檢驗血中的B型肝炎表面抗原來得知是否為帶原者。若表面抗原為陰性時,可檢驗血中表面抗體,若表面抗體陽性表示已有抵抗力;如表面抗體也為陰性,則表示未曾感染過B型肝炎,應考慮接種疫苗。
臨床使用的B型肝炎疫苗共3劑(0、1、6 月),即注射第一劑後1個月及6個月注射第二劑及第三劑。另外可於注射第三劑後一個月,檢驗血液中的B型肝炎抗體,若抗體呈陽性表示已具免疫力。
目前針對B型肝炎帶原者,一般建議每半年做一次追蹤檢查。定期檢查項目包含肝功能檢查(GOT、GPT)、腹部超音波及肝癌指標,如甲型胎兒蛋白。
其中定期追蹤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早期發現無症狀的小肝癌,早期治療。一旦患者出現症狀通常腫瘤已過大,甚至可能已擴散至淋巴腺及身體的其他重要器官,因此較難治療。唯有在沒有症狀出現前,早期診斷才有治癒機會。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