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蘇花慘劇 亡羊補牢 山區道路 將設監測預警系統

  〔記者曾鴻儒、楊宜敏、王述宏、羅添斌、游明金/綜合報導〕蘇花公路災變過程到底有無預警與通報疏失?不僅失聯者家屬質疑,旅行業者也質問政府:「為何還讓蘇花自由通行?」官員指出已封路預警,公路總局局長吳盟分則強調,將儘速歸納專業意見,建立山區道路預警系統。

  業者批政府:為何未管制通行

  災後究責,公路總局封路時機是否恰當成各方聲討對象,旅行社照跑行程也遭中方質疑。弘泰旅行社遊覽車司機蔡智明失聯四天,他的妻子淚眼控訴,蘇花公路碰到大雨卻不管制,讓她先生誤闖險區,誰來負責?失聯的創意旅行社廣東團家屬也痛批,暴雨中旅行團還出車,這起悲劇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旅行業者則將矛頭指向政府,旅行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姚大光說,蘇花公路常下雨,旅行業者或遊覽車司機無法判斷危險性,只要沒封路,司機、導遊與一般民眾當然就會認為可以上路。「我們要問政府,為什麼還讓蘇花公路自由通行?」

  家屬罵業者:為何暴雨還出車

  根據公路總局紀錄,廿一日上午十點,工程人員第一次巡路,認為不需封路;十一點半,蘇澳地區時雨量達四十五毫米,逼近五十毫米封路標準,工程人員十二點十分在南澳、東澳都發現路面積水、橋梁水位上升,立即通報封路。在警方支援下,十二點十五分先封閉蘇澳端,十二點二十分封閉南澳、東澳端,蘇澳至南澳全線管制。

  但因蘇澳、東澳間路程長達十五公里,封路過程仍有約一百二十輛車管制不及,造成蘇花公路歷來人車受困數量最大的一次災情。交通部觀光局表示,從花蓮新城出發到蘇澳,全程約需一.五到兩小時,大部分受困陸客團大都在上午九時三十分出發,出發當時並無法預知蘇澳會瞬間降下突破歷史紀錄的超大豪雨量。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指出,以時雨量五十毫米為封路標準,其實相當嚴格,但是在蘇花公路這種地質敏感區,最好搭配監測儀器,且將長時間降雨因素考量進去,例如這次宜蘭地區已下了很多天的雨,就可考慮將封路時間提前。

  專家建議:應搭配監測儀器

  目前蘇花公路並無邊坡、地下水位監測設備,行政院長吳敦義說,蘇花公路搶通後,將加強土壤、風力及雨量的監測設備及預警機制。

  公路總局官員坦言,公總記取過去兩年斷橋經驗,今年三月以河川上游水位為判斷依據,建立預警系統,但基本上以橋梁為標的,類似蘇花這種山區道路邊坡尚缺乏有系統的預警機制,僅能根據氣象局雨量站資料與人員巡查結果判斷。

  吳盟分表示,未來將檢討所有山區公路預警系統,如何修訂還要聽取專業意見,但會在安全前提下顧及用路人便利,除了時雨量,因近來強降雨有攻擊局部地區情況,所以還要納入其他指標。

  至於公總官員昨宣稱封路標準將由五十毫米調降至時雨量二十毫米,立即遭否認。吳盟分表示,如果下修至二十毫米,可能一天到晚都得封路,會造成更大不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