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校園鮮師》迷「蝠」吳忠信 揭蝙蝠超聲波奧秘

  記者胡清暉/專訪
  「老師!實驗室裡怎麼有蝙蝠在飛?」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台灣蝙蝠學會理事長吳忠信,是國內極少數長期探索蝙蝠回聲定位之謎的學者。他笑說:「為了做研究,實驗室裡養了幾隻蝙蝠,不但每天要餵蟲,偶爾讓牠們出來放風,還將出版台灣蝙蝠圖鑑,讓更多人瞭解蝙蝠的奧秘。」

  吳忠信在台師大念生物所時,研究的是貓腦對於呼吸和心跳的調控;二○○○年赴美國密蘇里大學攻讀神經科學所博士,改研究蝙蝠。由於西方經常把蝙蝠描述為吸血鬼化身、地獄使者,有美國教授在博一資格考口試問他怎麼敢研究蝙蝠?他機警回答說:「我要由『C』(CAT,貓)提升到『B』(BAT,蝙蝠)。」口試順利過關。

  全世界有一千一百種蝙蝠,台灣約有三十五種,單位面積的蝙蝠種數高居世界第一。吳忠信分析,西方科學家在十七世紀就觀察到,蝙蝠長期在洞穴生活,又晝伏夜出,為何在黑暗中可辨識方位並躲避障礙?一開始以為是「第六感」,後來瑞士科學家推論蝙蝠是「用耳朵來看東西」,直到二十世紀才透過儀器獲得證實。

  吳忠信解釋,五分之四的蝙蝠是吃昆蟲,大多數食蟲性蝙蝠使用人類無法聽到的超高頻聲波加以定位,牠們利用喉部肌肉的快速收縮產生超聲波,經由嘴或鼻子發射出去,再藉由耳朵收集從獵物或障礙物反彈的回聲,精確偵測獵物的位置、速度、體型、移動方向。

  為研究蝙蝠,吳忠信每一、兩個月會帶研究生上山下海,實驗室裡養了幾隻蝙蝠,每天餵食麵包蟲、麥皮蟲,還偶爾讓牠們出來放風,並使用蝙蝠的音頻偵測器,在電腦上記錄蝙蝠的聲波和行為,也會把蝙蝠放入MRI核磁共振,瞭解其生理構造。中外對蝙蝠的態度各不相同,蝙蝠的諧音「福」,又以倒立為習性,象徵「福到」,常被中國人視為吉祥象徵,石雕、窗花和門環上常可見到蝙蝠形象。

  但外國人常以吸血蝙蝠形容,吳忠信強調,上千種蝙蝠之中,只有三種是吸血蝙蝠,而且吸的是獸類、禽鳥,只分佈在中南美洲,他也打算去新疆尋找是否有第四種吸血蝙蝠。另外,食蟲性蝙蝠在野外一晚可吃三千隻昆蟲或蜘蛛,是最好的殺蟲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