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招商?招錢?招人?

  在經濟學教科書裡,每次說到「投資」,都得解說是指實體投資(如建設高鐵、興建發電廠)抑或金錢投資(如買股票、買基金、炒地皮)。這兩個觀念其實天差地遠,但一般讀者卻分不清楚。前者是指真實的累積若干實體或抽象資本(例如累積商譽),而後者只是指當事人意圖獲利而從事之金錢交易。不只一般人民分不清,若干政府官員與學者有時也不加區分這兩種投資,到了執行層次也就經常有些落差。


  以行政院「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為例,該方案重點之一就是要募集數十億台幣的生技創投基金。湊錢募基金,當然是金融面的操作,但這筆錢無論如何要用於實體投資,例如興建製藥廠、做動物實驗、執行臨床試驗等,才會真正對台灣產業產生助益。當前台灣的情勢是,民間資金多得很,也有一大掛的生意人有能力出資數十億。他們根本不期待政府出配合款,甚至也不希望政府出資攪局,以免困擾。但既然民間資金已然充足,而行政院又信誓旦旦說生技產業前景良好,為什麼民間卻不想投資生技、未先從事生技產業呢?這就牽涉到招商來台實體投資真正重要的三個面向:環境、機會與人才。
 

  招商的第一個環結,就是投資環境。國家有公權力,能夠在土地、硬體、園區、行政等面向給予民間若干便利。最為不利的投資環境,就是容不得吸引人才的必要高薪,將他們批鬥為肥貓,公然羞辱。所謂投資環境,就是指對投資的便利與對人才的尊重。有些人又懶又不用功,腦袋裡就只有「減稅」一種投資環境的概念,卻從不參閱文獻或歷史記錄,看看孫運璿、李國鼎當年是如何以吸引人才、闢建園區、簡化行政等方式改善投資環境的。孫運璿任內沒減過一毛錢稅,但台灣實體投資卻是暢旺無比。
 

  除了環境,外人來台投資的第二重考量,則是客觀的實體投資機會。叫別人來投資究竟是要投什麼?是機場或賭場?是石化或生化?是電機或飛機?如果沒有實體面的投資機會,卻把錢引進了台灣,則這些熱錢就只好四處流竄,徒然把房地產與股票價格抬高,形成一波泡沫。等到游資賺飽了就會撤離台灣,泡沫自然就會崩跌。
 

  招商的第三個面向,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面向,就是人才;招商真正的關鍵是招人。投資環境究竟好不好,其實是人判斷的。實體投資機會究竟有沒有吸引力,也是人分析判定的。以孫運璿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為例,當年政府在推動時,就能請方賢齊、潘文淵等人出面遊說,邀集了如曹興誠、史欽泰等人才的投入,再加上工研院與新竹科學園區的環境配合,遂能造就出IC產業的成功。如果這批關鍵人士不加入,則就算空有工研院與園區等硬體或是半導體投資的藍圖,大概也難見成效。


  反過來看,如果政府能說服像張忠謀這一級的人回國、投入,則他們自然就會提出一套具有說服力的企業營運計畫,也就自然能吸引足夠的資金投入,錢也不會是任何問題。看看台灣生技產業的情況,似乎也是如此。環顧全球生技人才,有能耐把台灣生技產業帶起來的華人其實屈指可數。如果他們願意回台灣奉獻心力,不但國內企業家願意對其投資,國際資金恐怕也有跟隨意願。人到錢到、人來事成,但若關鍵人才找不到,一切都是白搭。


  最糟糕的情況,就是分辨不清招商、招錢與招人的先後因果,將國家建設誤解為銀行理專業務,而將招錢誤以為是招商。其結果,就是政府用一大堆降稅等手段將資金吸引來台,在實質面卻是一則缺政府配合政策、二則缺實體投資機會,三則缺引領關鍵人才,弄得國內資金充斥卻苦無真實投資管道。於是,大筆資金就只好推起房價。在金融海嘯後,台灣實體投資機會並無大幅增加,卻吸進了大筆游資,造成房市飆漲,弄得央行疲累不堪。
 

  招商,誰會反對?但一定要對準實體投資、找到關鍵人才。否則,招商只是招熱錢,徒然給自己招煩招災招禍。(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http://forum.chinatimes.com/default.aspx?g=posts&t=2439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