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讓城市起飛

  適逢五都選舉,松山羽田對飛、桃園機場掛牌上市,國際化的動線儼然是這波社會討論呼之欲出的脈絡;全球前兩名最優機場均在亞洲:香港赤鱲角機場、新加坡樟宜機場(寧葳都有稍做研究;另於之後的文章分享)起降資訊準確即時,旅客動線清楚,服務敏捷效率,國際語言通用,環境光潔舒適,機場接駁系統成熟多樣,簽證出入簡易,最後才是餐飲服務和購物商場.這兩個機場有個共同特色:飛行其實屬於城市經驗的一部份(寧葳雖未出過國,但也深知這個道理).香港跟新加坡皆擁有城市國家的性格,因此當他們在規劃機場時,並不將機場當作是一處外掛於城市的獨立空間,如東京與成田機場的關係;而是當作城市空間的延伸、城市生活的再延展,所以他們注重機場與市內交通的相聯結,也把機場的空間配置當作城市內容來規劃;當旅客從中環搭機場快線去機場時,不覺已出了香港市中心,整體經驗彷彿他搭地鐡去銅鑼灣,只是坐地鐡時間長一點而已;機場也算一塊市區,繼續旅客的香港經驗...


  搭飛機已屬當代人的日常經驗,機場在現代,就像十九世紀的火車站、廿世紀的巴士站一樣常見且必要(相信很多老師也深有同感吧?!呵呵)當人們搭火車坐巴士,務求簡易方便,過程不痛苦;火車跟巴士站均設在市中心,就是為了讓人們儘速進出城市,空間安排則講究如何降低人們等待之焦慮!
飛機因體積過大產生巨量噪音,需要極長的助跑道,因此機場不宜離市中心過近,(寧葳說:台東機場比火車站離市區還近,附近又有博物館及康樂站,很適合發展成為更大的機場)然而,人們對機場與火車站的期待依然差異不大,首重快速便利,以減輕舟車勞頓之苦,正因人們此一心態,上海的虹橋、東京的羽田、台北的松山等市內老機場原本打算熄燈休業,近年來紛紛重起服務,甚而擴大營業.


  城市強調流動,流動意味商機、人才與資本.台灣若真的認真想要發展五個國際化都市,城市動線勢必加入藍圖中,這些機場與城市之間的關係也需嚴謹對待.人們該從哪裡降落才能迅速進入城市、過程要順暢、機場如何增添;而不是破壞城市的生活品質(噪音污染),其實是每座追求國際化的城市必然面臨的挑戰.
除了台北市,我們最依賴的桃園場與其他重要城市其實也很難接駁,例如新竹科學園區最需與國際接軌,而要去新竹的國際旅人在桃園降落得先去中壢再轉車,連直達巴士都沒有(台東也是,不只機場到市區除了計程車之外沒有別的接駁交通工具、連車站到市區的公車也不是每班火車到逹時都有...唉~括號內為寧葳的題外話,非本文作者引述)


  台灣說大不大,城市之間在高鐡出現之前卻跋涉困難,如今有了高鐡,機場與高鐵間仍有銜接落差.顯然在台灣,出發與抵達依然不屬於日常城市經驗,仍算作與生活斷裂的特殊事件.
當流動是一種麻煩,城市競爭優勢也跟著流失.桃園國際機場近年來頻頻出包,亟需大力改革已不在話下;當我們重新思考機場定位,已不只是關於國門自尊,更牽動我們城市的機能,影響我們的生活內容.廿一世紀的台灣納稅人需要一個優質的"飛機站"!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969395.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