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去年新生嬰兒十六萬再創新低。因為少子化問題在經濟層面,會影響國家勞動力的減縮,導致競爭力的下滑和經濟成長率的下降;在社會層面,更會造成相關行業的衰退;使正規教育快速萎縮;使家庭結構改變,代間增長,旁支減少,形成所謂的竹竿式家庭,對社會的影響至為深遠。
而與少子化有連帶關係的是生命期另一端的改變,也就是我國社會亦正呈現急遽人口高齡化的現象。依經建會二○一○年九月所發布的「二○一○年至二○六○年台灣人推計」,再過五年,我國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人口將高過十四歲以下的幼年人口,屆時老化指數亦將衝過一○○,達到一○七.二。這是我國社會歷史上的大事,是前所未有的。
人口快速的高齡化,會導致財政的惡化及經濟成長率的下滑,因高齡人口增多、政府花在醫療、照護和養老、退休金的支出,將大幅增加;同時勞動力會銳減,導致經濟成長率的下滑;再者,社會上出現大量的新一代老人,如何使其人力持續或再度的應用,乃為社會所必須。日本的經驗可資借鏡。
日本社會由於少子化問題的嚴重,預估至二○一五年,社會勞動力的缺口將達四○五萬人,日本政府早在二○○六年已策訂對策,從讓家庭婦女增加就業、鼓勵老年人再度工作、拉回飛特族(Freeter)成為全職員工、及鼓勵專業知能者移入等四個管道入手,預估至少可以補足三○○萬的勞動缺口。故如何鼓勵新一代高齡者持續工作、再度就業、或成為部分時間工作者,或擔任志工,均為當前社會的重要課題,此亦為高齡者所樂意做的事。
另外,面對社會的變遷,國人仍對高齡者普遍抱持消極負面的形象,如:認為老人體弱多病、心智衰退、行動不便、固執僵化等。這種認知與新一代高齡者的社會圖像已有所不合。
新一代的高齡者具有五大特徵,包括:身體健康、教育程度高、經濟有保障、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及學習的動機強烈。對高齡者抱持消極負面的看法,會影響老人的自我觀念,使老人成為弱勢;未見到社會仍有廣大健康老人的存在,也忽視老人對社會的正面價值與貢獻,影響對老人人力的持續運用與再度的發揮,亦亟待廓清。
這些數量龐大的高齡人口,也要使他們具有對老化和老人的正確知識,從而提供其高齡生涯的重要知能,如養生保健、老年生涯規劃、人際互動、社會參與、健全家人關係等,使其能有健康愉快的晚年生活。我們期望政府能對生命期另一端的高齡化現象,加以正視,採取對策與有效措施。(作者為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理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