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陸媒新視界-不遺忘報人 是對言論自由的支持

 更新日期:"2011/02/13 02:03" 作者Donison為大陸自由撰稿人

旺報【作者Donison為大陸自由撰稿人】

「京報社長邵振青,勾結赤俄,宣傳赤化,罪大惡極,實無可恕,著即執行槍決,以昭炯戒,此令。」1926年5月4日,《大公報》刊出此消息,它是著名報人邵飄萍在4月26日被判處死刑時的罪名。

一枝筆抵過十萬軍

馮玉祥曾這樣評價他:「飄萍一枝筆,抵過十萬軍。」這位先後遭通緝、入獄、流亡海外,最後被殺害的民國知識分子,一生不畏強權,堅持秉筆直書。從他撰寫的時評中,不僅能看到銳利和獨到,對「為世憂樂者,君子之志也」的話,也能有更深的體會。

邵飄萍與他那一代報人的故事曾為人津津樂道,但也被許多人遺忘。現在年輕人大多不知道他們,不少人認為那個要冒殺頭風險寫文章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甚至49年後中國那些著名記者,也是陌生的名字,而《極權的誘惑》一書,則為我們提供了例證。

在〈從劉賓雁到胡舒立〉一文中,許知遠寫道:「中國年輕一代記者中,很少知道這個名字了,更少人讀過他的作品。」「盧躍剛……問在座的研究生,你們知道劉賓雁嗎?在一片啞然後,有人小聲說知道……追問劉賓雁的代表作時,台下又是一片寂靜。」「迷戀英文媒體的年輕一代或許偶爾在2003年的一期《時代》上看到 Liu Binyan這個名字,它出現在『亞洲英雄』的名單裡。但很少會真正留心,他太陌生,也太老了……」「自劉賓雁1988年離開中國後,不過17年時間,歷史就把他忘得乾乾淨淨。」

這位「社會良心」的遭遇,不僅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產物,同時也是這個時代揮之不去的陰影。

網路創造了新可能

一個好的作者出現,贏得讚譽,然後失蹤,接著另一位作者登場,掌聲後又消失,現在則是媒體人屢屢「被辭職」、「被休假」。人們就是在時代的進步中,一次次品嘗前人的苦澀,經歷他們的噩運。從這個角度看,記住、不遺忘,本身就是一種支持的力量,它是對堅持發出獨立見解之人的鼓勵與肯定,也是人們無聲的反抗與回擊。

網路似乎創造了另一種可能,為那些為人淡忘、不受歡迎的作者提供了發聲的平台。這是與過去不同、也是比以往知識分子幸運的地方。但這種幸運背後,既包含諷刺也充滿悲哀:為什麼幾十年甚至百年過去,各方面都有不小的進步,唯獨對像邵飄萍這樣握筆文人的包容上,依舊裹足不前;為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些美好願望仍與現實相去甚遠,只有網路向所有人敞開大門。

胡適說過:「我所希望的,只是一點思想言論自由,使我們能夠公開地替國家想想,替人民說說話。」

在我看來,這是大多數讀書人都會認同的看法。對時世發表意見,是讀書人的本分,他們目的無非是為民生急與怒,替政府出謀獻策。為政者應該明白,在謀求國家安定,社會和諧上,即便方法不同,讀書人與政府卻殊途同歸;忠言逆耳,寬以待人才能聽到真話。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213/140/2mbe8.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