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台灣人看大陸-穿梭在啤酒與詩歌之間

 

2011-02-07旺報MOCK/台北人】

     前陣子一個前公司的主管在MSN上聯繫我,希望我幫他留意大陸的工作機會,一問才知道是跟老闆鬧翻了。一個40幾歲的男人,有老婆、小孩要養,有房貸要還,高學歷的他已經習慣領高工資了,這把年紀要重新找工作實在是有點尷尬,太低的蹲不下去,高的老闆又寧願去找年輕人,不上不下,自然把主意打到身在大陸的我。

     結束對話,我立即想到自己,如果到了40幾歲丟了工作,我該怎麼辦?是不是也要低聲下氣地拜託前同事或身邊朋友?如果真的幫得上忙也還算幸運,就怕身邊朋友太少,問了也是白問。

     未雨綢繆 備後路
     雖然我才30出頭,暫時也沒有丟工作的顧慮,但是看了他的例子,我還是不得不開始打算自己的未來,因為在這個商業社會裡,一個40幾歲高管的去留,很多時候不是努力就行了。

     我歪著頭想,身邊有哪些人脈資源可以利用,這一想還真不得了,從台灣來大陸時人脈就已經斷了一次,現在在大陸除了廠商,還真的沒什麼朋友,假日就是看NBA、睡覺、逛街而已。

     於是我開始積極加入身邊的朋友圈,試圖為自己多準備幾條後路:
     1.教會:是的,即使我是一個無神論者,即使我回台灣還是要燒香拜祖先,我還是開始試著參加教會的活動,包含周日的禮拜及不定期的小組聚會。
     在大陸,或者說在上海,政府規定教會只准向中國人以外的人傳教,也不可以光明正大的聚會,於是台灣人在教會裡就形成了一股非常強的力量,有跨國公司的CEO、有自己開工廠的老闆、每個人都是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因為信仰的關係聚在一起,一起分享生活的甘苦,更重要的是,能在工作上互相幫助、互相引介。
     2.Toastmaster英語演講會:在台灣有參加過幾次的聚會,是一個用英語演講的俱樂部。在上海,幾乎每個區都有自己的演講會,有時是外資公司自行開辦,有時是社區居民互相集結成立,所以素質有高有低,不過都是有心要學好英文的一群人。
     我也參加了位在市中心的一個聚會,在這裡的人脈跟教會又不一樣,教會大多是事業有成的大老闆,而這裡大多是外資公司30出頭的白領,大部 分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為了要再提升工作上的地位,也為了要拓展人脈,於每周固定一天晚上花2個小時用英語開會,多認識幾個朋友。
     3.外國人同好會:工作上偶然認識一個朋友,他帶我參加了這個聚會,而這個名字是我自己取的,因為目前只聚會2次,且2次來的人都不太一樣,每次都拉朋友的朋友一起來。
     之所以叫外國人同好會,是因為參加的成員來自五湖四海,有日本人、韓國人、香港人、上海人、台灣人,我想也是主辦單位有意地增加聚會的多元性,不管在職業或是國籍上。
     每次聚會裡,除了不斷地交換名片,就是大家互相談談自己的工作與專長,比較積極地還會不斷地換位子以認識更多的朋友,雖然是一商業氣息濃厚的聚會,但也沒人覺得有什麼不好。
     關係比努力更重要
     上海是一個相當講求人際關係的城市,本地人知道關係比努力更重要,所以在這3個場合裡都看得到上海人積極投入的身影,外來打工的外國人, 包含韓國、日本以及台灣人,在別人的屋簷下討生活,更是需要時時營造一種你是我兄弟的氣氛,畢竟,在中國這種人治的社會裡,誰都不能得罪,因為誰都可以玩 死你。

     再加上每周兩次的游泳,我下班後的生活變得異常忙碌,為了一個個看不見的朋友,我只好穿梭在啤酒與詩歌之間,只為了那一張張的名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