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低調行善 台灣愛心事蹟俯拾皆是

 

〔記者謝文華、陳鳳麗、黃明堂、曾德峰、鄭旭凱/綜合報導〕2011.11.27自由時報

 中國富商陳光標習慣「高調」 捐款,看在一向低調行善的台灣人眼中,格外顯眼,也使他昨天展開的台灣行廣受議論。事實上,國人與其關注陳光標備受爭議的裸捐,不如環顧身邊周遭俯拾皆是 的善心義行,台灣難以計數的升斗小民,默默以辛苦錢長年行善,悄悄散發人性光輝!

陳樹菊、陳綢事蹟 感動無數人心
 
  去 年獲選「美國時代雜誌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亞洲富比世雜誌亞洲善心英雄榜」、「讀者文摘亞洲英雄獎」的台東菜販陳樹菊,從十三歲開始用賣菜所得累 計捐款助學逾千萬元,她一貫行事低調,許多捐款活動都是多年後才被外界得知,前些年,她甚至會趕走有意採訪的記者。這樣一顆善心在全球發光發熱,也被國人 譽為台灣之光。

  八十一歲的埔里陳綢阿嬤,幼時家貧送人當養女,生活困苦操勞,未曾上學校受教育,四十年前罹患大腸癌,發願終生茹素行善,病 情奇蹟似受到控制。她將兩百次化療化作無盡的愛,建廟勸人為善,做粿包粽籌款幫助急難的人,捐地募款興建兒少之家,還當義工感化青少年走上正途,受助的 「義子女」一輩子感恩,每年聚會兩次為阿嬤慶生。她低調謙遜的精神及永不停止的愛心,感動了無數台灣人。

嘉邑行善團 被譽「憨人造大橋」
 
  被 譽為「憨人造大橋」的嘉邑行善團,靈魂人物林炳山,見社會上很多窮人三餐不繼,號召熱心人士出錢出力,於五十七年初在地方興建第一座木造橋,至今已興建三 百多座橋梁。造橋義工從三十人擴增到兩百多人,其中包括律師、建築師、教授、老師、校長、警察、和尚、工人、司機、民代、學生、家庭主婦及企業董事長等。

  創世、華山、人安創辦人曹慶,民國八十年時,憂心街友過年無處吃飯,到街頭送上二十多個便當,次年開辦十桌街友尾牙,至今擴展到兩千五百桌的規模。這些提供街友飽餐、衣物、夜宿的善款,和每年近億張湧入的發票,都來自台灣各角落「無名小卒」的點滴愛心。

曹慶、廖榮吉 長年請街友吃大餐
 
  台 北市萬華刈包小販廖榮吉,以一個刈包四十元、一碗四神湯四十元,辛苦賺錢,二十五年來,卻固定在小年夜辦桌請街友吃飯,已成為街友口中「最溫馨的年夜 飯」;去年有漁民慨捐兩千台斤鮮魚,今年加碼捐出四千八百台斤,另有雞肉商提供「買千斤送千斤」優惠,盼一同延續此愛心傳統。

  除了上述這些長期低調的善心人士,台灣社會每天也都有不少善行義舉,值得國人驕傲。
 
  新北市政府新聞局長林芥佑昨就轉述,有位新北市的本土企業家,肯定市府推動「實物銀行」,既能濟貧又兼顧受贈者尊嚴與感受,昨天致電市長朱立倫,表達願意捐贈一千萬元,提供緊急救助使用。這位堅持不透露姓名的本土企業家強調,台灣是個「富而好禮」的社會。
 
  此外,在雲林縣西螺鎮賣麵線糊的吳南興,昨也捐出一萬張每張價值一百元的愛心券,讓縣內貧困家庭都有機會免費吃到他的愛心麵線糊,他說,他不過是「取之於社會、為社會盡一點棉薄之力」。這項舉動也發揮拋磚引玉之效,地方人士紛紛跟進捐助。

  上述故事,也證明愛心是有感染力的,一個個動人的善行,引起媒體報導後,吸引更多人跟進投入助人行列。更多受助者把感謝化作行動,接棒幫助後輩,形成一個「善」的循環。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表示,聖經上說,寡婦捐兩毛錢與富豪捐千萬,是同等價值,不需要認為富豪捐千萬的錢就比較大,像菜販陳樹菊等人以點滴儲蓄低調助人,更受世人尊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