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聯合筆記/求同存異 文字先搭橋



【聯合報陳洛微】2010.12.29 02:17 am  

  兩岸制度、生活習慣迥異,語言文字也出現分歧,在分治半世紀之後的今天,憑藉著「中華語文知識庫」的工程啟動,兩岸有機會拋開政治爭議,雙方坐下來共同找尋解決兩岸溝通障礙的方法,正體字、簡體字為兩岸求同存異先搭了橋。

  兩岸用語大不同,從專有名詞到生活用語,都存在相當大的歧異,一個詞彙看似相同,兩岸解釋迥然不同。例如「同志」兩字,在台灣,早期是志同道合者或黨內人 士相互稱呼,現在更常指同性戀者;在大陸則是一種人際間的稱謂,用來稱呼女同志、老李同志、愛人同志,不慎誤用,可就尷尬了。

  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問題也逐一浮現,雙方語言歧異只是其一,馬政府執政兩年間,兩岸交流全面開展,從直航、觀光、就學、經貿發展、文化交流,江陳會談共簽訂十五項協議,未來兩岸交往的觸角無可避免會延伸至政治議題,但雙方互不隸屬六十一年,要化解政治的歧異當然不容易。

  在解決兩岸溝通障礙上,文化總會先扮推手,與對岸的中國辭書學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啟動中華大辭典編纂工程,經過首次文化協商簽署備忘錄,同意以對等原則合編中華語文知識庫,符合兩岸交流正視現實、求同存異的精神。

  面對大陸千枚飛彈的威脅,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提出「王道」論述,以中華文化為兩岸最大公約數,主張兩岸互動「讓利不如讓義」,呼籲大陸以仁義治天下、放棄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用意不言可喻。

  當大陸用經貿糖衣包裝統一野心,台灣用文化的王道精神推動求同存異,以文字搭橋的文化改造寧靜工程,有希望跨越兩岸鴻溝與障礙;在兩岸觸及政治議題之前,王道精神的論述,雖然不一定能讓大陸立即撤除飛彈,但至少是尋求兩岸和平共存的一個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