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理性的道德觀

 
2011-01-12中國時報【潘震澤】

     人之一生,除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外,一路得面對無數抉擇,無論求學、工作、 交友與婚姻等都是;餘如個人嗜好、衣飾裝扮、政治傾向、宗教信仰,以至於對各種時事議題的看法等,也都會有所選擇。有人表面可能對什麼事都沒有特別意見, 但私底下總有些堅持;一個人要是全然沒有自己想法的話,可謂白活。

     人在做決定時,通常會尋求個人以及所屬團體的最大利益;因此,之前盡量蒐集完整資訊,權衡利害得失,是最合理的做法,也合乎科學之道。當 然,每個人都囿於自身個性與知識經驗,在做決定及選邊站時不一定都能秉諸理性,這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妨礙他人,那也是個人的自由。

     然而長久以來,面對與生命有關的議題,譬如避孕、人工流產、體外受精、複製生物、胚胎幹細胞、自殺、安樂死及死刑等,卻有不少人不遵循上 述做法,而以傳統價值觀或宗教教條為依歸。按某些人的說法,「科學談的是事實,不是規範;科學或許能告訴我們好不好,但卻不能說那樣是對是錯。」因此他們 認為,在倫理道德的議題上,科學無用武之地。實情真是如此?

     倫理道德是維繫人類社會的基本規範,譬如毋殺人、毋偷盜、毋姦淫、毋妄證等,可說放諸四海皆準,其重要性也不言可喻。但某些傳統文化,譬 如將通姦男女私刑處死、偷竊者斷去手掌、微罪者施以鞭刑,以及婦女不能以臉示人等,今日看來就嫌太過,但還是有社會繼續採用。顯然某些道德觀念會因時因地 而有所不同,那客觀標準何在?

     根據演化生物學及神經倫理學的說法,高度社會化的人類之所以有強烈的正義公平感,乃演化之功,銘刻在我們的神經網路之中;因此人重視合作 與互惠,看不慣自私與不勞而獲(歸根究柢仍是為了自利)。道德文化的形成,也奠基於此。根據美國作家及神經科學家哈理斯(Sam Harris)的說法,倫理道德是建立在「有意識生物的福祉」之上;如此一來,道德也就有了客觀的標準以及科學的著力點。

     根據這樣的原則,近日國內由老翁「殺妻」及安樂死誰來「拔管」引起的爭議,也就有了裁定的根據。王老先生其行雖可議,但其情可憫,更凸顯 傳統的道德觀跟不上時代的需求,以及我們對老化社會的準備不足,未能讓飽受病痛折磨或是無意識的親人安詳離去,否則王老先生也不至於出此下策,醫院也不會 急於撇清義務,讓腦死昏迷病人回家痛苦等死,增加親人的內疚。

     事實上,像「拔管」這種被動讓身體缺氧致死的傳統做法是殘忍不道德的,現代社會有責任提供更方便且合乎人道的做法,而非袖手旁觀或以傳統道德的大帽子壓人,而有違「意識生物的福祉」。這一點是理性道德觀可以幫上忙的。(作者為生理學教授,科普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