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周行一:遊民、霸凌、家庭

 

【聯合報周行一】
2011.02.08 02:29 am

  除夕圍爐,家人齊聚一堂談笑品嚐母親的拿手絕活時,我心裡不時浮現不久前在台北車站停車場目睹的慘景。

  那是深夜十一點多了,我與友人搭高鐵從高雄演講歸來,一進入停車場就看見遊民散臥在四處,他們幾乎都是單獨躺者,絕少有兩人以上在一塊的,鋪在地上的是硬 紙板或是報紙,蓋在身上的也是硬紙板,很少有人包裹在被子裡。那是個寒流來襲的夜晚,我們穿著大衣,圍了圍巾都還覺得冷颼颼的,這些無家可歸的遊民的感覺 可想而知。

  除夕夜,屋內溫暖的團聚對比著台北車站停車場籠罩在寒冷內的孤獨,我以前也在公園、街角見過遊民,但是這種大規模的視覺衝擊震撼卻是少有的,儘管富裕如美 國也隨處可見遊民,但發生在自己的國家內還是讓人難以接受,我們應當問一個問題:為甚麼有人會無家可歸,或選擇流落街頭?

  遊民是家庭不美滿的結果,要不是原生家庭,就是婚後家庭出了問題,其實家庭可以說是所有問題的根源,如果家庭圓滿,很多遺憾的事情就不會發生。譬如去年校 園霸凌現象特別受到媒體關注,但是報導偏重於學校的校長與老師是否有採取適當的措施防範未然,卻沒有關注到問題的真正根源,其實家庭才是孕育問題小孩的溫 床,父母如果有花足夠時間陪子女,就會觀察到小孩的異常行為,只要及早採取行動,就不會發生霸凌事件。

  我們普遍的心態是,把小孩送到學校以後,煩惱也跟著進了學校,小孩最好七點離家,父母下班以後再回來,而這時候小孩已經在學校裡做完了功課,老師在聯絡簿 裡稱讚小孩乖巧可愛,自己可以拿小孩的學術和才藝表現炫耀一番。但事實上,除非運氣很好,只要沒有花足夠時間及關懷在子女身上,最後就會變成埋怨學校沒有 盡責的情況。我們要小孩快樂,自己必須願意做為子女的最終負責者,不論小孩待在學校的時間有多長,總是要回家的,白天的問題不會在晚上消失,只會愈來愈嚴 重。

  自從馬總統宣示少子化已是國安問題後,大家又再重視出生率低的問題,政府現在的策略是朝減低父母財務負擔的方向努力,但是正本清源的做法應是重視家庭圓 滿。我自從返台教書後,發覺有許多的活動都是在晚上以餐敘方式進行,而且大多數情形下配偶並未受邀,以家庭為聚會單位的活動更是少之又少,這種社交方式不 利於配偶與家庭成員的結合。如果大家能提倡家庭生活,年輕一代感受到家庭是快樂的泉源,生育並非是負擔的深淵,才會有健康的生育率。

  今年鴻海的尾牙以愛心園遊會鼓勵員工眷屬參與的形式在花博舉行,是令人可喜的現象。年初一晚上我的政務官朋友在家與家人團聚,我可以感受他的歡愉。其實每 個人都認同家庭才是社會快樂及穩定的基石,而公眾人物更是大家爭相模仿的對象,所以我的兔年願望是從總統開始,官員、企業家、影視名人,開始以身作則提倡 家庭的價值,舉辦活動或餐敘儘量以夫妻或家庭為邀請單位,讓家庭重新成為大家生活的重心,父母成為子女仰望的對象,這樣子漸漸地台灣的遊民會消失、霸凌不 再是重要的問題、生育率會回到大家心安的水準。(作者為政大財管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