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觀念平台-傳統道德觀 要跟上時代潮流

 


2011-01-26中國時報【潘震澤】

     道德是人類行為的規範與準則,也是維繫人類社會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元素, 甚至賦予比法律還崇高的地位;然而道德的內容與實踐,卻常因時因地而異。以中國傳統的四維八德為例,什麼樣的行為符合禮義廉恥的要求,盡忠與盡孝的標準何 在,仁愛可有親疏遠近之別,都不見得有放諸四海皆準的說法。

     還有假道德之名衍生而出的風俗、民情甚至法律,惹人非議的例子更多。好比中國古代婦女的三從四德、父母在不遠遊、親喪守孝三年、猶太人切除男嬰包皮、北非與中東某些部族切除女嬰外生殖器,以及某些阿拉伯國家禁止婦女露臉與身體等都是;所謂禮教吃人,此之謂也。

     談論道德的倫理學一向是哲學的範疇,但離一般人的想法卻頗有距離;尤其是現代科學興起後,許多舊時論點也經不起考驗。譬如人的本性是善是 惡,就是個假命題;因為人之初生,只有生存本能,沒有善惡之別。人要生存,單靠個人之力難若登天,因此,群居的人類演化出好些社會化特質,好比講求公平互 惠、具有同理心,以及厭惡自私自利等都是。晚近神經科學家提出的「鏡像神經元」理論,更提供了這些心理特質的生理基礎。

     利他與自利一向是有衝突的,甚至對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亦然,外人就更不用說。利他的前提其實還是自利,就算不是為了當下的好處,也是為了將來,或至少讓自我感覺良好;女性懷孕、父母撫養子女,以及子女奉養父母等,都是例子。

     生物生殖主要是為了物種的繁衍,對本身並無實質好處,尤其是付出最多的女性。傳統道德給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枷鎖,再加上二十世紀中葉 以前沒有好的避孕法可用,女性也只有逆來順受,淪為生殖機器。如今女性對身體有了自主權,加上教育程度提高、經濟獨立,嬰幼兒夭折率降低,生兒育女的壓力 也變得越低。任何國家只要提升經濟與婦女地位,生育率就會下降,這是人性所趨,也是降低人口壓力的不二法門。
     因此現代社會講究的道德,不是過去那一套愚忠愚孝的教條,而是為了讓社會運作無礙的合理規範;其中包括人倫綱常以及公民與職場道德,重要 的一些還有法律規定。但還是有許多攸關生命的道德議題引人爭議,好比安樂死、墮胎、胚胎研究、同性戀、死刑、藥物禁用與動物權等都是。

     如果跳脫傳統的善惡好壞,以「意識生物福祉」的理性道德觀為依歸,上述爭議就不難得出基本的共識。像人有生就有死,我們愛惜生命,但不必無條件延續痛苦的生命、不應將無意識的受精卵看得比人還重要,同時少數人的福祉也該受到維護。

     藥物濫用與惡性犯罪對社會的影響重大,自然應該立法管制與懲戒。死刑是否必要不全是道德問題,法官得依犯罪情節、受害人與家屬情況以及社會觀感做出判決,而非廢除一種選擇。

     至於生物間相互依存是自然法則(包括食物鏈在內),動物確實有疼痛懼怕等意識,應該以人道對待;但人獸終究有別,動物權不能無限上綱與人權相提並論,其理亦明。

     唯有與時俱進的理性道德觀,才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行事準則。
     (作者為生理學教授,科普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