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書展追閱】孩子想的和你以為的不一樣


  2011/2/13 作者:李偉文

  莫里斯.葛萊茲曼是澳洲極負盛名的青少年小說大師。他勤於創作,自一九八五年第一部作品問世後,每年都有新作發表,至今累積三十多冊的小說創作量,作品更是澳洲青少年小說的銷售保證。
  
 
  看莫里斯的小說,還真讓人有點緊張。同樣是一顆心懸著,但並不像好萊塢警匪槍戰或恐怖小說那樣官能性的,而是好奇莫里斯筆下的青少年到底在想什麼?他們是如何戳穿大人矯飾虛偽的面貌?  

  
  當 我看《發癢的天賦》時,心裡特別有感觸。因為我們往往會以「做人要誠實」來要求孩子,甚至以為這是道德規範的最重要準則,但是,我們卻沒有認真地去面對一 個事實:一個人在與人應對的過程中,不可能完全誠實,如果真的完全做到,恐怕也把所有人得罪光了,甚至很難在人群中立足。

 
  每個大人總是不斷告誡孩子,絕對不可以說謊,但是孩子卻能察覺身邊所有的人總是不斷說著大大小小的謊言,這種矛盾一定困惑過許多成長中的孩子。當大人不知道如何與孩子們討論這種道德難題時,一起閱讀莫里斯的小說,或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在 《女王,請聽我說》裡,柯林的父母親害怕他無法接受弟弟罹患癌症即將過世,將他送到海外親戚家以便隔離死別的傷痛,想不到柯林卻獨自想辦法,為了拯救弟弟 而勇敢的冒險。就如同《發癢的天賦》裡的湯瑪斯能察覺別人是不是在說謊,作者莫里斯總是能用很特別的角度與故事,讓家長反省:原來孩子想的和我們以為的都 不一樣。

 
  許多家長總是搞不清楚孩子在想什麼,不是認為他們太小以至於保護得太周到,就是以為他們已經大得能理解我們的言外之音。比如說, 我常常在遊樂場或餐廳裡聽見父母親問孩子:「現在回家好不好?」這句話對稚齡的孩子來說,是很清楚的選擇題,他可以選擇好或不好;可是當他選擇要繼續玩 時,父母卻發牌氣不高興,因為他們以為孩子懂得這個問題其實是暗示,是提醒,甚至是命令:「我們現在就得走了!」 

 
  大人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往往忘了孩子的感受能力很強,表達能力卻很差。因為感受是天生的,是物種在演化中被賦予的本能,而言語或文字的表達卻是後天的,必須在不同的文化與社會脈絡中,一字一句慢慢學會。

 
  讀莫里斯的小說,會讓孩子了解與大人世界的格格不入,並不是因為自己有問題或是自己特別
奇怪。這些故事除了提醒大人要傾聽孩子之外,相信也可以帶給青少年被理解的釋然,甚至是被撫慰的安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