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社論》淨化生活系列{1} 經營簡樸生活

 
2011/2/8(人間福報)
  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一蹶不振,台灣也未能倖免,過去兩年多,政府全力拚經濟,民眾則咬緊牙根苦撐,企盼經濟復甦。如今,各項經濟指標都顯示,台灣的經濟 在好轉,民眾口中的「無感復甦」,也逐漸走向「有感復甦」,未來的景氣與生活終於可望漸入佳境。但在這個由儉入奢易的時刻,我們也提醒,台灣的貧富差距仍 大,有許多生活在貧窮線下或邊緣的人,需要政府以制度協助,也需要社會有能力的人伸出援手。
  年節是最能看出社會貧富差距的時候,年前吃尾 牙季節中,不時在媒體上看到某大企業又席開幾百桌。而社福團體在寒流中到處奔走,救濟社會弱勢家庭,發現有十歲貧童的心願竟然是給更小的姪兒買一雙新鞋就 好。兩相對照,豈不讓人聯想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意象,這種社會貧富階級現象讓人感慨。
  去年台灣社會最溫暖、也是令全體國人感 動的,就是台東「賣菜阿嬤」陳樹菊的故事,她數十年來節儉度日,把賣菜賺得的蠅頭小利捐助貧童、學校,她的義行直接嘉惠了無數學子,也因為她獲得《富比 士》、《時代雜誌》、《讀者文摘》等國際媒體的表揚,使台灣在國際上大大揚名,這種外交成就是政府花再多錢也買不到的。
  不只陳樹菊,我們 也看到各地有老榮民或拾荒老人省吃節用一輩子,身後卻留下巨款捐給社會做公益的真人實事。這些遍布台灣各角落的小人物,他們才是真正的「台灣之光」。由他 們身上學到的,是勤奮與儉樸,這兩個美德不只能帶給人心靈的滿足與快樂,對建立互助、祥和的社會風氣也有直接的幫助。
  在揮金如土的消費主 義下,全球都興起提倡簡樸生活運動。美國有「美好生活中心」運動,「簡單生活圈」社區;日本提倡清貧思想;以色列的「喀布茲」(希伯來文「共同屯墾」之 意)等等,這些都是簡樸生活的具體實現。近年國際間出現的「慢活」潮流,也是一種鼓勵人們返璞歸真的主張。
  用現代詞彙來說,簡樸生活就是用「減法」過生活,以降低物質欲望為出發點;人心脫離物質的控制後,就能產生餘裕能量,用來提升心靈層次的活動。這種轉換能讓人心產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化解社會的暴戾之氣,從而使個人式的簡樸,擴大為社會性的新生活運動。
  在全球氣候變遷之下,簡樸生活有助減碳,減少對有限自然資源的消耗。多一個人開始落實節能減碳生活,自然生態與地球就多一分休養生息的空間。這是自從工業革命後兩百多年來,人類劇烈破壞環境生態後必須付出的贖罪行動。
  現代人實行簡樸生活,並非不消費,而是減少自身的物質享受,轉用在社會公益;讓大自然喘息,以永續生存。這樣的認知,就是積極而富裕的簡樸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