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19-03-02.丹麥人如何看台灣人

丹麥人如何看台灣人


龍應台基金會主辦的「台北沙龍」於2009年7月18日邀請已駐台6年的丹麥駐名代表符力明(Flemming Aggergarrd)以下轉載刊於聯合報之地球村新觀念報導:台灣愛「拼」,商人拚賺錢、學生拚考試、政治人物選舉要拚,選上了更是政治、經濟、外交都拚,在這種無所不「拼」的文化下,幾時知道「快樂」是何物?丹麥駐台代表符力明(Flemming Aggergarrd)昨天告訴大家:「丹麥,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想發財,不必到丹麥;想過得快樂,慎重考慮到丹麥。」


(1).企業能創新 人民越快樂
丹麥人有多快樂?符力明舉出一項針對90個國家,1萬名受訪者所做的調查,如果將快樂指數從1到10分級,丹麥、瑞士和馬爾他3國,以8分高居第一名,「丹麥人的快樂程度還在上升」,符力明說。
為什麼丹麥人這麼快樂?符力明列出5大要素:「高所得」、「政治民主」、「有效率、不貪污的政府」、「充分的個人自由」和「對不同意見的容忍」。
「沒有人餓著肚子還能快樂的」,符力明說,丹麥國土比台灣略大,人口只有台灣四分之一,企業型態和台灣一樣,以中、小企業為主,能創造國民的高收入和高GDP,主要是基於企業的研發和創新。


(2).勞工政策好 讓丹麥成功
「彈性的勞工安全政策,是丹麥經濟今功的關鍵」,符力明說,在丹麥,雇主解雇勞工非常容易,勞工既不能提告,也不能延遲離職,但另一方面,丹麥靠著完善的職訓系統和社安全體系,訓練這些失業勞工具備專長,讓他們容易找到新工作,「解雇容易,就業容易」,這就是丹麥能長期維持低失業率的關鍵。
符力明舉例,多年前丹麥的造船業,受到來自中國和韓國的挑戰,不支關廠,政府沒有勉強去維持造船業,而是訓練造船工人改做風力發電的風車,目前在全世界風力發電機具市場,丹麥廠商占40%。儘管這些產品生產、製造的工作,近年來都外包給東歐甚至大陸廠商,但核心的設計、研發、行銷等業務,依然留在丹麥,從業人員沒有任何減少。


3.政府夠清廉 繳稅就甘願
在各式各樣的「政府清廉度」調查中,丹麥經常名列前茅,符力明強調,教育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人人都知道貪污行賄的後果就不會去做它,這成為我們文化,甚至基因的一部分。」當然,制衡、監察機制也非常重要,「讓想貪污的人知道,這麼做風險有多高。」
符力明說,因為政府有效率,使得人民即使要交60%的所得稅,或者25%的消費稅,都心甘情願,因為他們知道這些錢不會被亂用,甚至被汙掉。


4.丹麥人、台灣人文化差異大
丹麥人和台灣人差很多
丹麥人 什麼事? 台灣人
握手 談號合作之後… 簽合約
父母和1.7個孩子 家裡有那些人? 祖父母、父母和兩個孩子
固定在八點半到下午四點半 上班的工作時間 八點到晚上九點半都可能在工作,說不準
自己跑步 做什麼運動? 一群人一起打太極拳
下雨天 什麼時候打傘? 晴天也打
洗澡時唱 什麼時候唱歌 上卡拉OK時唱
Yes 怎麼說「Yes」? 謝謝,我們期待與你合作,這只是初步提案,我得回去請示…
Sorry,No 怎麼說「No」? 我們期待未來能與你合作,這只是初步提案,我得回去請示…
丹麥人講話很直接,台灣人太迂迴,有時就連對方究竟要說『yes』或『no』都聽不出來。符力明出使台灣6年,對台灣和丹麥文化差異,感受良多。在演講中,符力明特別比較兩地文化,妙語如珠。
「丹麥人找事實(seeks the truth),台灣人找關係(seeks the way)」,符力明認為,在文化上,丹麥人重個人、平等主義;台灣人重群體,社會帶有階級性。
丹麥人找事實 台灣人找關係
碰到問題時,丹麥人會專注尋找解決問題的資訊,台灣人則非常依賴經由人際關係解決。
出身商界的符力明,也比較兩地生意人的作風。他說,在丹麥,那怕對方是素 未謀面的廠商,一向就是一通電話直接打去(cold calls),直接和對方開會、提案;但在台灣,通常得有人介紹,經過很長的應酬後,才能開始談生意。再者,但麥人重在談成眼前的交易,但台灣商人重視的是建立長期關係。
兩國文化差異,甚至表現在說「yes」和「no」方式上,符力明說,丹麥人通常回答「要」或「不要」;但台灣人會告訴你:「謝謝,我們期待與你合作,但這件事我還要請示老闆…」這意思是「要」;但台灣人表示不要,也是說「我們期待『未來能夠』與你合作,但這件事我還要請示老闆…」符力明說,有時根本聽不出事情談成沒有。
對於教育,符力明認為,丹麥教育孩子太輕鬆、太放任;台灣又太嚴格、功課太多。符力明說,從丹麥到台灣生活的家庭,幾乎沒有不為孩子適應台灣教育傷腦筋的。但有趣的是,一旦台灣老師要孩子發揮創意時,丹麥孩子總能在台灣學生之前做完,由此可見,如果能在台灣和丹麥之間取「中庸之道」,就是好的制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