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可能降低商業資本主義色彩,強調個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互助、愛與關懷,就是公民社會主義的特色,表現在老人安養上,就是在地化、家庭化、社區化、非營利化、非機構化。
老人的健康程度差距很大,照顧方式也大不相同,大致上可分為自行活動自如自理生活,需人扶持活動可進食與長期臥床三種情形。
老人佔人口比率越來越高,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伴隨著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中風而來的失能失智如影隨形,老人安養於是成了一重要的社會問題。
在以往的大家族農業社會,老人係寶,在現代的都市型社會,老人則成了年輕人的負擔,家中如果有失能失智,甚至長期臥床無法進食老人,則要有一個人力來照顧,請外勞24小時照顧(不符合人道),每個月才1萬多元,算是價廉物美了,但外勞語言不通,在照顧的效果上打了大折扣。本勞24小時照顧的費用太高,一般人無法支應。因此,營利性老人安養機構就成了不得不的選擇。營利性老安養機構居於成本考量,不可能聘請員工來陪老人講話,而聆聽與說話的互動,正是維持老人身心健康,預防老年痴呆的最有效處方,故營利性安養機構不被列為共生社會之老、殘、弱照護行列。 2010/03/11 王群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