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貨幣實行先驅──龍西照顧關懷據點
專訪台中縣龍井鄉龍西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劉束承辦人
龍西據點位於大肚溪畔,台中縣龍井鄉龍西村的活動中心裡,這裡原本是個毫不起眼、堆放著一堆雜物的地方。2年前,在隊長劉束的帶領下,50名志工自發性地開始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播種,她們把雜物清光,運來了乾淨的桌椅、器材,掛上了亮眼的紅布條,大大的幾個字──龍西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這個據點成了龍西村裡老大人聚會活動的場所,而一年多來,進出據點的長輩超過700人次,有鑑於中風長輩在家中照顧的困難性以及復健的辛勞,據點提供的健康服務除了量血壓,劉束也引進了中風復健課程,幫助中風老人重拾健康自信。
最有特色的服務項目──收驚
罹患紅斑性狼瘡,曾經受過志工照顧的秋霞,一起加入了服務的行列。秋霞有一項很特殊的專長──收驚,她免費幫據點裡的老人收驚,以前老人在被服務後,常常會拿些菜、點心給秋霞表示感謝,自從有了時間貨幣之後,老人改拿10分鐘的時間貨幣來換取一次的收驚服務。
我自己也可以…
阿嬤是中風復健的個案之一,因為自己的疾病及身體形象,原本不願意出門的她,後來使用時間貨幣請陳粉阿嬤天天去她家中扶她下樓梯,牽著她來到據點活動。有一天她發現她的時間貨幣快要用完了,一方面想要省點貨幣,一方面因為復健帶來的成果讓她走路走得更穩健;因此,她開始自己也可以走來據點了。
以上是發生在他們社區有關互助的故事,你的社區也希望有這樣的故事嗎?其實時間貨幣就是一種互助的延伸,現代人雖然「比」鄰而居,但實際上卻「閉」鄰而居,以前農業社會厝邊東家長西家短,你幫我照顧小孩,我幫你收割稻田的互助景象已不復在,我們希望透過交換時間貨幣的動作,讓「互助」這樣抽象的名詞能夠更加具體,也更加好玩。你可以在公司、家庭、社區、班級、學校玩時間貨幣,設計出有自己團特色的時間貨幣,透過交換,不但達到互助效果,互助一次也就認識一個新朋友,而且參加互助的會員年齡職業不拘,提供的服務更是多元,可能今天小六的孩子幫鄰居阿姨跑腿買醬油,明天臥床的老阿公幫大學生morning call,漸漸地在你我周遭形成一個互助圈,而會員在提供服務時,也因為自己對別人來說是「有用的」,而重拾自己生命的價值。
去年,弘道和龍西合作開始推動社區時間貨幣的發行。所謂「時間貨幣」,是以社區生活圈為主的一種互助媒介,每個人也許職業、專長不同,但是人人都有24小時,以時間單位為面額製作成時間貨幣,彼此交換貨幣,提供自己能服務的項目,來達到互助的效果,並且人人都是受助者,亦是助人者。劉束因為認同這一理念,登高一呼,龍西據點裡開始玩起了時間貨幣,藉由時間貨幣的流通,催化出一些看似平凡卻令人動容的小故事:
長青志工最知心
陳粉阿是劉束的媽媽,今年80歲,是據點的「有錢人」,主負責協會長輩做中風復健-毛巾操,獲得不少時間貨幣。她熟練地幫每位長輩的手服綁上毛巾,並且鼓勵監督著這群老朋友是不是確實做復健操,本著她身為老人的優勢,對於老人的不便以及心情她更加感同身受;因此,協助去邀約不敢出門的老人來據點活動,適時地擔任老人的心靈導師。
自動自發找服務
阿嬤在據點裡總是接受別人幫助,有一天發現自己的時間貨幣就快要用完了,趕緊詢問女兒該怎麼樣來服務大家,最後她想到做粿給大家吃,那一天大家都吃的笑嘻嘻,阿嬤也因為有機會服務大家拿到時間貨幣,感到相當有成就感。
不少阿公、阿嬤過去不好意思開口拜託別人,在志工鼓勵下,一張張時間貨幣在上百位老人間熱絡流通,貨幣使用規定,每一次交易,得填寫上時間和服務內容,填滿再回收換「新鈔」,實施大半年來,這些紙鈔背面,一張張寫滿「代買泡菜」、「代煎橄欖油」、「幫忙顧家」等日常生活的細節,貨幣的交易沒有「銅臭味」,卻洋溢著人情味。
常到弘道基金會擔任志工的74歲夏淑英說,累積一大疊時間貨幣,曾開玩笑,存著不知會不會通貨膨脹呢!哪知世事難料,去年罹患肺癌,開刀治療後,體力精神大不如前,向基金會提領服務時數,志工陳阿香自告奮勇,除了給她精神上的支持外,也幫忙做家事,結下好情誼。
自助助人 勞服時間可提存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塋說,不少老人家,捨不得使用時間貨幣,基金會也舉辦光陰跳蚤市場,以時間換舊物,邀請更多社區一起參與,人人都是志工,人人也都是受助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