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歡迎中國崛起,找回台灣突圍精神

最近讀了一本約瑟夫‧奈(Joseph Nye)所著的《美國世紀結束了嗎?》,書本一開始,作者即針對大陸與美國的關係,點出了一個觀察上的迷思,亦即雖然大多媒體會比較著重在分析、報導中、美之間衝突的事件,而從普羅大眾的直觀來看,似乎也會覺得,這兩強中間似乎一直都處在緊張的狀態。但實際上,作者認為「與競爭相比,雙方都將從合作中獲益更多。」
而在看這本書時,我正好在上海訪問演講,而臨近的杭州正在舉辦G20。
「兩個國家(中、美)都可以從合作中獲益,來共同處理像貨幣穩定、氣候變化、恐怖主義、傳染病、網路犯罪這樣的任何國家都無法單獨應對的跨國性挑戰。」
約瑟夫的這段話正好對應著中、美兩大國在G20峰會中微笑握手的場景,雖然兩者之間存有矛盾衝突,但從現實利益上,兩者其實在很多地方「都在同一條船上」。而理性的領導者,也深知在充滿挑戰的全球化時代,中、美雙方存在著「你榮我榮、你枯我枯」的相依關係,許多複雜難題如果不能攜手合作,其帶來的危害將是雙方都要面對承擔的。
也因此,雖然由於恐懼、傲慢、誤判等因素會增加大陸與美國的不信任,並升高彼此的衝突與分歧,但實際上,一方對另一方的現實威脅,遠遠低於從直觀與主觀所感受的威脅。只不過,在中、美的大國關係間,由於媒體習於呈現負面資訊,所以緊張對立的感受會比實際上擴大,而中、美大國間的合作與正向因素事實上一直存在,只是少被注意。
基於這樣的觀察,約瑟夫做出了他的結論,他認為美國應該要接受中國崛起,然後在現實主義和交流融合之間找到平衡。
看完這本書,我忽然有一種感覺,這樣的結論,又豈止是適用於大陸與美國之間,在台灣,其實我們更需要這樣的喊話。
先不談大陸和台灣錯綜複雜的主權糾結,在全球化時代,不和大陸好好相處,台灣面臨的不只是經濟的挑戰,環境、恐攻、疫病、網路犯罪,這林林總總的問題,都不是單一國家可以應付的,台灣也無法獨力面對。
遑論,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都在崛起之中的中國,台灣應該也必須從心態上接受中國崛起,以建設性的態度看待中國崛起,最不該的是疏離這樣的崛起,甚至敵視中國崛起。當台灣因為恐懼把自己阻隔在中國崛起的浪潮外,台灣面臨的將是難以避免的邊緣化。
另外,客觀而論,約瑟夫底下這段對美國人民說的話是極值得思考的:「我們應該歡迎中國的崛起,正如中國在過去幾十年所做的那樣,讓數億人擺脫貧困是一項偉大的成就,這符合我們的人道主義原則和經濟利益,以經濟關係可以是正和的。」更何況,台灣與中國大陸在歷史與血緣上同源(或至少不能否認「很大部分」同源)的角度,準於這種「源」與「血」的關係,台灣也該祝福中國大陸一天天興盛,即便政治制度不同,即便我們仍信仰著民主政治,所以對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仍保有疑慮。但若排除掉本位框架,單純看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進步,是應該要給予其當有的正面肯定的。
而部分人期待在大陸與美國衝突的夾縫中喘息,透過押寶美國,甚至見縫插針挑唆雙邊,更是不切實際。因為就如同約瑟夫所說的,大陸與美國當然有許多的衝突面,但雙方建設性的合作面,遠比大家感知的要多得多。
因此,台灣該想的是,在大國關係優先的情況下,台灣問題,在美國對外政策中的優先性與重要性,能夠超越其對大陸政策的優先性與重要性嗎?
最好的做法,其實就是馬英九時代的降低意外,不衝突挑唆,保持著一種「等距友好」的做法,在意威脅面,但也不放棄機遇面。
這個世界確實讓人充滿疑慮、充滿不確定、充滿不安全感,但退縮逃避只會讓我們更不安全,我們實該試著放開眼、放開心,找回台灣漸漸失去的突圍精神。
(作者為野台發起人)

資料來源: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1023003315-2621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