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兩岸史話-孫中山誕辰50周年系列4 凝聚中山共識 實現民族復興

 
文/王建民

兩岸史話-凝聚中山共識 實現民族復興
楊鶴齡、孫逸仙、陳少白、尢列(由左至右)。(本報系資料照片)
兩岸史話-凝聚中山共識 實現民族復興
孫中山與宋慶齡在北京合影。(本報系資料照片)
兩岸史話-凝聚中山共識 實現民族復興
孫中山(中)於第一次起義失敗後偕陳少白、鄭士良流亡至日本,此為三人斷髮改裝後之合照。(本報系資料照片)
在當前兩岸關係發展陷入僵局及面臨台獨分裂勢力大搞「去中國化」、「去中華化」與「去中山化」的背景之下,海峽兩岸要格外珍惜與重視孫中山先生在海峽兩岸的政治遺產與精神遺產,共同弘揚中山精神,共築「中山共識」,凝聚「中山共識」,共同反對與遏制台獨分裂活動,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當今海峽兩岸,除極少數台獨分子之外,海峽兩岸及海外華人普遍認同孫中山,認同中山思想與中山精神。可以說,孫中山是當今海峽兩岸共同敬仰與尊崇的歷史偉人,是當代海峽兩岸中國人共同的精神紐帶,也是實現海峽兩岸共同發展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大政治遺產。
全球華人共同記憶
孫中山三字本身已成為連接海峽兩岸與全球華人的重要精神象徵與符號。遍及海峽兩岸甚至全球的中山路、逸仙路、中山廣場、中山公園、中山學校,等等,是海峽兩岸及全球華人對孫中山的共同歷史記憶。
目前海峽兩岸對近現代中國歷史偉人的認識普遍存在較大分歧甚至爭議,最典型者莫過於對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分歧看法:毛澤東在大陸是「褒大於貶」,在台灣則是「貶大於褒」;蔣介石在台灣「褒大於貶」,在大陸則是「貶大於褒」。唯有孫中山先生是海峽兩岸共同崇敬的偉人與領袖,被視為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視為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在台灣更有「國父」地位。
特別是孫中山先生的諸多重要思想、主張與設想,成為後來海峽兩岸的共同認知與追求目標,而且在海峽兩岸有不同程度的探索與實踐,孫中山的許多發展設想或部分「中國夢」已得以實現。這是當今海峽兩岸最重要的認知與共識,可稱為「中山共識」。
孫中山創建的中華民國,是中國近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歷史性創舉。這一偉大歷史創舉與功績在今日海峽兩岸具有極為重要的政治價值。
中華民國雖幾經歷史起伏,卻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得以在寶島台灣遺存,成為今日海峽兩岸一個難得的重要政治遺產。中華民國以及以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為核心思想創制的《中華民國憲法》,是今日遏制「法理台獨」的重要法理基礎,也是確保「兩岸一中」的憲制性制度保障。
今天我們在反對台獨分裂活動與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問題上,既要充分認識到中華民國及《中華民國憲法》在遏制台獨分裂問題上的重要政治與法理價值,同時要警惕與反對台獨分裂勢力假借中華民國之名、行台獨之實的政治動作。
由民族、民權與民生構成的「三民主義」是孫中山留給海峽兩岸另一重要政治遺產,在海峽兩岸社會發展進程中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實施與實踐,成為海峽兩岸最具特色的「中國治理機制」,在當今海峽兩岸同樣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與現實意義。
其中,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核心是實現民族獨立,反對分裂,實現國家統一。孫中山強調,鼓吹中國分裂的言論是「卑劣之言」,製造中國分裂的人是「中國之仇敵」。
孫中山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更是響徹雲霄,百年不衰,一直激勵著海峽兩岸同胞為之奮鬥不息,更是當今海峽兩岸同胞共同努力的偉大目標。孫中山認為,要振興中華,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要宣導民族主義,恢復民族精神。
孫中山表示:「如果不想方法來恢復民族主義,中國將來不但是要亡國,或者要亡種。我們要救中國,便先要想一個完善的方法來恢復民族主義」;「我們今天要恢復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復民族的精神」。就是說,孫中山主張通過恢復民族精神,弘揚民族主義,以振興中華民族。
在當前海峽兩岸關係發展的特殊時期或困難時期,為進一步發揮孫中山先生思想、理念在連接兩岸、溝通兩岸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海峽兩岸尤其是國共之間需要積極行動起來,繼承中山精神與遺志,努力攜手合作,團結致力於促進兩岸和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海峽兩岸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共同達成一個有正式文本的「中山共識」,或共同發表「中山宣言」:「弘揚中山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堅守民主共和,積極改革開放,實現包容發展,反對分裂,實現統一,振興中華,共同建設文明、民主、富強、均富、幸福、美麗之大中華。」
共享民族尊嚴榮光
如果說「九二共識」是海峽兩岸重要的共同政治基礎,那麼「中山共識」就是海峽兩岸重要的共同精神基礎。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同時,積極宣導「中山共識」,凝聚「中山共識」,有利於增進海峽兩岸同胞的民族情感,有助於海峽兩岸同胞的互助團結,共同維護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共同遏制「去中山化」與「去中國化」的種種台獨分裂活動,早日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兩岸同胞共用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尊嚴與榮光。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
(旺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