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4月8日 星期五

傳統反恐迷思 越反越恐

2016-03-24 02:05 聯合報 陳能鏡/公(台北市)




又發生重大恐攻案,這次受害國變成比利時,英、法、美等國領袖再次在鏡頭前,對受害者表達哀悼,並誓言要團結對抗國際恐怖主義、殲滅伊斯蘭國。這場景、這畫面不知要重複至何時。
伊斯蘭國主導的恐攻,是第四波全球聖戰運動,與過去凱達組織策畫、發動者迥異,攻擊對象亦有差別,與傳統恐怖主義攻擊更是不同。過去恐攻是為達成獨立建國的手段,今日恐攻就是目的;過去要眾人看,今日要眾人死,因此死傷動輒上百人。
伊斯蘭國並不指揮發動恐攻,僅在敘利亞總部擬訂一般性戰略,地方性領導人享有充分的戰術採用空間,依其團體大小、資源及能力,篩選攻擊目標,攻擊指令亦非來自總部,由當地領導人自行決定時間與進程。
若此次恐攻案是為報復巴黎案主嫌被逮,證明比利時境內的恐怖網絡只要短短的四天,即可策畫、組織、發動多點協同恐攻案;不需向總部請示指令或請求協助,減少通訊被政府安全機關截獲機率,增加恐攻成功率。
伊斯蘭國偏好吸收有暴力傾向、犯罪紀錄、無業失落、對伊斯蘭教義不甚了解的年輕人,這些穆斯林加入的動機,已非過去想成為「殉教烈士」,而是略具浪漫色彩的「世俗社會英雄」。具有這些特質、特徵者,有助於縮短訓期,甚至可隨時執行殺人任務;對教義不了解,則有利於成功轉化為殺人工具。他們也不若過去在行動前立下遺囑或發表誓詞,減低了安全、情報機關蒐獲恐攻預警情資機會。
「真正恐怖分子使用炸彈,只有瘋子才用槍械」,這是過去反恐界的名言,但現在已被顛覆。武器的選擇,IS總能因地制宜,在伊、敘占領區,幾乎全採用汽車炸彈或人肉炸彈;在歐美城市,則執行「特戰式恐攻」,多點同時進行槍擊、挾持人質、自殺攻擊等,AK47自動步槍成為最主要武器,另「炸彈腰帶」已在巴黎及布魯塞爾案中使用,也許我們應稱這些受IS意識所啟發的年輕人為「瘋狂恐怖主義者」,難以用簡單的淨化或純化來改造其思想。
伊斯蘭國在失序混亂的環境中成長茁壯,成為今日地表最強大、最富有的恐怖組織;其對國際安全的最大威脅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聖戰士」,以及在埃及、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沙烏地、葉門、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建立的分支。今日美歐等國出動空軍戰機與陸面部隊炸毀其總部、擊斃其首腦與核心分子,這些分布各地的外國聖戰士、分支組織仍然存在,對國際安全、國家安全及個人安全仍構成威脅。
了解恐攻模式,才能擬訂完善防衛對策;製造穆斯林友善環境,才能阻擋IS的召募恐怖分子;減低國家間貧富差距、文明衝突,才能消除恐怖主義滋生的環境。武力只會製造更多的賓拉丹、巴格達迪;昨日是布魯塞爾,明日也許是紐約。

資料來源: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584031-%E5%82%B3%E7%B5%B1%E5%8F%8D%E6%81%90%E8%BF%B7%E6%80%9D-%E8%B6%8A%E5%8F%8D%E8%B6%8A%E6%81%9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