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江靜玲專欄-歐洲還有安全的地方嗎

 
江靜玲

兄弟自殺攻擊 分炸機場地鐵
比利時22日遭遇歷來最嚴重的恐怖攻擊後,許多民眾攜帶蠟燭和鮮花聚集在布魯塞爾市中心的交易所廣場(Place de la Bourse),哀悼遇難者。(美聯社)
一如歐洲安全專家和情治機構再三警告,恐怖分子將再出擊,巴黎恐攻以來,人們一直在等待另一次襲擊來臨,問題只在於時間和地點而已。
然而,當布魯塞爾傳出爆炸聲時,大家在不覺意外中卻還是震驚不已,為什麼?英國廣播公司資深安全事務記者加納德描述得最貼切,他指出,伊斯蘭國(IS)再度襲擊不意外,但他們能夠做得如此「成功」,讓他震驚。
布魯塞爾是歐洲的政治首都。歐盟的總部在這裡,也是跨大西洋安全堡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不僅象徵歐洲二戰以來和平和安全兩大支柱的中心,更是歐洲各國政要和領袖經常聚會之地。如今,IS長驅直入,直搗無阻,如何不令人心寒?
長期以來,由於比利時的警力不足,以及比利時警政單位和情報系統間的配合不良,布魯塞爾始終被認定是恐攻的「軟目標」,歐盟外交圈官員早有預測,布魯塞爾遲早有一天會受到恐怖襲擊。只是,在大家的集體惡夢成真後,布魯塞爾連環爆炸案到底透露了什麼?
這不是恐怖分子首次對歐洲大眾運輸系統展開襲擊。2005年倫敦地鐵和公車77連環爆,造成52人死亡,700人受傷;2007年馬德里311列車爆炸案,10枚炸彈同時引爆,導致190人喪生,150人受傷。但布魯塞爾爆炸則是恐怖分子對歐洲主要國際機場首度襲擊成功,不只癱瘓比利時,也讓歐洲和全球飛航都受到衝擊。在在說明,21世紀國際恐怖主義已不只是區域性和局部性的安全威脅而已,這已是一個無人可全然置身事外的現實。
從去年耶誕節前的巴黎恐攻到今年復活節來臨的布魯塞爾爆炸,前後不過4個月,IS在歐洲本土展開兩次大規模襲擊,攻擊的都是歐洲中樞城市,令城市陷入癱瘓,社會陷入恐懼。證明了這種過去歐洲人以為只會發生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恐怖血腥暴力,向歐洲本土縱橫擴散有多麼容易。
在跨大西洋安全同盟保障,以及對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反思,加上逾半世紀的偏安和繁榮,歐洲人普遍對安全和危機的感覺與認知是比較遲鈍。布魯塞爾爆炸案,再次提醒歐洲大眾,歐洲已不再對這樣的恐怖暴力具有免疫的權力。
布魯塞爾爆炸案勾起倫敦人對77連環爆的記憶,以及堅持日常作息不受恐怖分子打斷的決心,但在平和繁忙的表象下,隔著一方海峽,此刻依然可以感受到一股壓抑的不安,人們心底仍忍不住詢問一連串的問題:這次的恐怖襲擊可以避免嗎?可以事先發現嗎?情報機構是否遺漏了什麼?在個人自由與集體安全間,如何可以找到平衡點?而在歐洲,還有什麼地方是安全的?
歐洲領袖在布魯塞爾爆炸案後,口徑一致指出,這是對「全歐洲宣戰」。問題是,IS對歐洲開戰已經很久了,歐洲該反問自己的是──怎麼會進入到今天這種悽慘情境。歐洲國家不能真正團結,尤其是英、法、德三國各有一把算盤,英國要脫歐、法國不支持德國梅克爾政府難民政策、德國則刻意避開任何與北非和中東相關的事務,給予了IS趁虛而入和壯大的機會和環境。
面對恐怖襲擊,法國總統奧朗德告訴歐洲,大家要「冷靜、清醒、堅決」,但阻止暴力不是道德譴責和對罹難者真誠的哀悼淚水和燭光,可以達成的。4個月以來的兩次城市恐怖襲擊,說明了歐洲安全面對重大困境,若歐洲各國無法及時制定出一套有效的安全策略,歐洲的未來只有更加不安。
(中國時報)
校正編輯:林宜靜
資料來源: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324000509-2601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