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爭正統教權 1054年分裂

 

若望保祿二世(右)曾派特使將喀山聖母聖像送回東正教會釋善意。翻攝網路
天主教教宗與俄羅斯東正教宗主教在教會分裂近千年後,遲至前天才擁抱親吻,顯見兩個教會積怨之深。回顧教會歷史,處處可見宗教領袖沾染俗世的權力爭奪,而天主教與東正教分裂的核心原因,即在雙方都想爭奪基督信仰的正統地位,鞏固自身在教權上的地位。

首都遷君士坦丁堡

西元330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將首都從羅馬遷至拜占庭(即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地位跟著上升。此後,隨著西羅馬帝國於西元476年滅亡,羅馬落入異族手中,君士坦丁堡的地位更顯突出,也讓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不再甘於臣服於羅馬主教(教宗)的權威之下。
羅馬主教(教宗)作為基督信仰的領導人有其歷史淵源。首先,《聖經》中提到,耶穌把天國的鑰匙交給門徒彼得(天主教譯為伯多祿),所以彼得被認為是耶穌的傳人、第一任教宗,且彼得據傳是在羅馬殉道,所以羅馬主教地位與其他主教自然不同;其次,羅馬是耶穌在世時羅馬帝國的首都,重要性不言可喻。 

驅逐領導人分兩派

然而在羅馬衰亡後,羅馬主教(教宗)的地位受到動搖,加上東、西羅馬帝國分別使用希臘語和拉丁語,有不同的文化傳承,也各自發展出不同的宗教傳統,更加深彼此分歧。尤其,原本普世教會公認的《尼西亞信經》遭拉丁語教會修改,更給了希臘語教會攻擊的把柄。
終於,雙方於1054年各自以教會的最高權威自居,將對方的領導人逐出教會,原本統一的教會於是分裂成為天主教和東正教。16、17世紀,教會內又興起宗教改革運動,從此奠定基督信仰三大教派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台灣俗稱基督教)的態勢。其中,以天主教、東正教的歷史恩怨最難化解。
編譯林沿瑜 

天主教、東正教的恩怨情仇

●1054年:教會分裂成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兩大系統
●1204年:天主教發動的十字軍東征,原是為了收復遭伊斯蘭教佔領的土地,卻攻佔信仰東正教的君士坦丁堡,並進行燒殺擄掠
●1965年:天主教教宗保祿六世和東正教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雅典納哥拉一世發表聯合聲明,為1054年的教會分裂認罪
●1999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訪問羅馬尼亞時,與該國東正教的宗主教歷史性地擁抱
●2004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將東正教徒最尊崇的喀山聖母聖像送回給俄羅斯東正教會
●2012年:東正教俄羅斯宗主教祈偉義一世訪問波蘭,並與波蘭的天主教領袖會面,雙方為過去的錯誤行為道歉及和解
●2016年:教宗方濟各與東正教俄羅斯宗主教祈偉義一世會晤
資料來源:綜合外電
資料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international/20160214/37061668/%E7%88%AD%E6%AD%A3%E7%B5%B1%E6%95%99%E6%AC%8A1054%E5%B9%B4%E5%88%86%E8%A3%8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